使命

透過宣傳運動、推廣活動、教育和行動計劃,促進公眾的環保意識,以期激發市民支持並參與達致既定的環境目標,藉此培養市民保護環境的公德心,長遠解決污染問題。


多年來,環保署積極與各行各業如建築業、地產發展商、飲食業及運輸業等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推行許多防止和打擊污染的計劃(詳見「合作夥伴」一章)。除了與商界合作,署方一直非常重視普羅大眾在環境保護中扮演的角色。減少廢物運動自推出以來得以順利推行,實有賴廣大市民和社區團體的支持和參與。

為了把環保訊息帶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環保署在屋苑、中小學、鄉村舉辦各類老少咸宜的環保宣傳和教育活動,並邀請商界和區議會協辦各式各樣的環保推廣項目,當中不少活動均以減少廢物為主題。經過多年的努力,許多市民現在已把廢物分類融入日常生活中。港人的環保意識比從前大大提高,而各項環保推廣計劃都得到市民的了解和支持。

社區關係組

環保署社區關係組一直負起推廣社區環保教育及宣傳計劃的責任,與各「利益相關者」包括環保團體、學校、社區組織、公營與私營機構及其他政府部門維持緊密的聯繫。此外,社區關係組亦提供行政支援予政府委任成立的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擔當該會的秘書處。在2002年,社區關係組舉辦了389項計劃和423次講座,並與超過2 500家機構(包括12個區議會) 合辦活動,此外還舉辦了114次導遊活動,安排逾2 800位本港及海外來賓參觀環保署訪客中心。


環保署一直致力推廣社區活動,藉此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當中以鼓勵市民減少廢物的成效尤為顯著。香港的廢物問題相當嚴重,正如「廢物」一章所述,堆填區現正迅速滿溢,要應付這個問題,當急之務是要落實工程方案以興建新的堆填區。但長遠而言,要解決廢物問題,每位市民均需積極參與減廢行動。

「回收智叻星」全力推廣廢物回收。
數年前,廢物回收計劃在香港並不普及,只有少數屋苑在環保團體的指導下進行廢物回收運動,而一般市民都沒有廢物分類、回收及循環再造的知識和經驗。直至1998年,獲政府委任專責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環保會)舉辦了第一期屋h廢物回收比賽,當時只有41個屋苑參加。然而,到了2002年底,全港約有150萬住戶分別來自1 200個屋苑參與「屋h三環奪保新紀元」這項廢物回收運動,廢物回收的概念在短短數年間已漸漸深入民心。

這項運動回收的廢物包括廢紙、鋁罐和膠樽。在2002年,參與運動的屋苑共回收了139 089公噸廢紙、5 434公噸鋁罐及1 206公噸膠樽。據環保會近年進行的調查資料顯示,運動自推出至今,參與廢物回收的人數不斷增加。在2000 年及2001年,分別有62%和70%的受訪者表示曾使用分類回收桶。這個比率在2002年上升至82%,成績令人鼓舞。本港家居廢物的回收率雖仍有改善餘地,然而,香港的廢物回收文化日益熾熱,數以百萬的市民逐漸養成把廢物分類的良好習慣。環保會多年的努力一點也沒有白費。

慶祝活動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常任秘書長(環境)劉吳惠蘭太平紳士(中左)、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蔡素玉議員(中右)、環保會主席王敏超太平紳士(右六)、環保會創會主席林貝聿嘉太平紳士(右五)、環保署署長羅樂秉太平紳士(左五),以及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局代表與其他來賓主持「香港環保節2002」開幕典禮。
香港每年也會舉辦兩項盛事以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為響應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環保會每年均會聯同多個團體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為一連串的活動掀起序幕。在2002年,香港首次與廣州、珠海、深圳、東莞、中山及澳門這6個華南城市以同一主題舉辦「世界環境日」活動,致力提倡「綠色社區、環保生活」。今年大會展出了一台鋁罐及膠樽環保回收機,另舉辦了128節環保工作坊、11個遊戲攤位和大型展覽。這項活動吸引了逾21 000名來賓。

另一項環保盛事是每年年底舉行為期數週的「香港環保節」。「香港環保節2002」的開幕典禮吸引了超過28 000名市民到場參觀,大會特別展出了用鋁罐和廢紙製造的「綠色願望樹」和用膠樽嵌製的沙發,以示範如何利用廢物。此外,大會並安排了96節環保工作坊及17個遊戲攤位。過去兩年來,區議會亦積極參與這項盛事,在「香港環保節」期間於各區舉辦各式各樣的環保活動。
來賓將鋁罐或膠樽投入「綠色雙子星環保回收機」即可獲發一枚代幣。
「世界環境日2002」活動參加者學習如何減少廢物。

痚聸糮O大使包括職員及屋苑住戶。
屋苑廢物回收運動成績斐然,但這項計劃的網絡並不包括舊式樓宇和鄉村。然而,屋苑的回收運動發揮了重要的模範和引領作用,現時本港許多社區團體紛紛舉辦提倡廢物分類及回收的活動,當中包括新界社團聯會在22條鄉村舉辦廢物分類計劃,以及香港東區環保促進會設立路邊收集站以回收可循環再造的廢物。此外,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在2001年獲政府撥款1億元作減少廢物的宣傳和回收活動的經費,目前全港共有31項廢物回收計劃獲基金撥款資助。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與環保署合辦「2002新地環保聯合大行動」。
環保物業管理大使及屋苑居民參觀嘉道理農場的有機耕地。

要成功推行廢物回收運動,必須配合相關的教育和宣傳活動。環保署深明這個道理,因此分別利用多個宣傳渠道把環保訊息傳播到社會每個角落,例如張貼宣傳海報及委任居民和物業管理人員擔任環保大使,教育市民正確的回收知識。此外,環保署透過社區關係組的外展計劃,派出流動環境資源中心到訪港九新界各屋苑,並設立為市民提供環保資訊和諮詢服務的「綠色資訊站」。除了社區,學校也是推廣重點,而不少學界的環保運動均獲得外界機構的資助。現時全港33所大專院校及職業訓練學院已設置了3種顏色的分類回收桶,收集廢紙、鋁罐和膠樽。此外,1 194間中小學亦參加了「學校廢物分類及回收計劃」,在校內設置分類回收桶。這項計劃喜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大部份校內的回收桶均由該基金贊助。為了培育新一代的減廢意識,「學校廢物分類及回收計劃」於2002年推展至幼兒學校,讓學前幼兒從小認識減少廢物的好處。這項計劃得到新界崇德社慷慨贊助,該社特別設計了一款別緻的分類回收桶模型供幼兒學習如何把廢物分類。截至年底,全港已有超過680間幼兒學校參加了這個計劃。


「幼兒學校廢物分類計劃」開幕典禮主禮嘉賓(自左至右)王敏超太平紳士、范徐麗泰太平紳士、林貝聿嘉太平紳士、黃陸永恩女士及楊馮慧懿女士示範如何使用廢物分類回收桶。
環保署向來十分注重社區環保教育,推行了不少以各種環保為主題的教育項目,減少廢物僅是其中一環。署方特別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環保教育及宣傳活動,包括編製環保教材、舉辦比賽、提供培訓和安排研究考察活動等,以提高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和鼓勵他們培養珍惜資源的習慣。

青少年領袖參加由地鐵公司贊助的環保領袖夏令營,親自設計綴飾環保主題的T恤。
環保會對推廣青少年環保計劃不遺餘力,當中以1995年開始推行的「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成績尤其彪炳。這個計劃培訓了一批中小學環保大使,讓他們在校內支援和推廣環保活動。傑出的環保大使會獲頒發獎項,以表揚他們推動環境教育的成就。在2002年,由地鐵公司贊助的「環保會地鐵學界環保大獎」選出了8位傑出學生環保大使,除得到表揚外,他們和其他22位綠色學校的傑出青少年領袖一同獲邀參與2002年8月在香港舉行的「環保領袖夏令營」,與64位來自廣州、中山、東莞、珠海、深圳和澳門的學生代表,及少年警訊、男童軍和女童軍參與領袖訓練和交流環保心得。此外,AEON吉之島教育及環保基金亦贊助了10位傑出學生環保大使和10位優異學生環保大使在2002年8月前往曼谷參加環保交流活動。「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自推出以來,參與人數持續增加。2002年共有逾11 000名學生參加,與2001年的9 800名相比又跨進了一大步。

環保署副署長司徒高義先生與10名得獎小學代表出席「學界環境保護獎勵計劃」頒獎典禮。
香港學生環保大使獲得AEON吉之島教育及環保基金贊助,前往曼谷參加環保考察團,並探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辦事處。

要鼓勵學生熱心參與保護環境,校方的配合十分重要。環保會在2000年首辦「香港綠色學校獎」,促進全港學校推行環保。環保會倡導校方採用環保政策和實施環境管理,同時在校園推廣綠色文化。在2002年,共有178間中小學參與這項計劃,奪得中學組及小學組冠、亞、季軍的學校均獲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資助,在校內設立環境資源中心和環保設施。香港的「綠色學校獎」計劃辦得有聲有色,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也爭相仿效,紛紛把這套概念推廣至市內的學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辦事處白頓先生(Mahesh Pradhan)(學界環境保護獎勵計劃暨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顧問)造訪榮獲「學界環境保護獎勵計劃」的「學校榮譽獎」及首屆「香港綠色學校獎」亞軍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第三屆香港綠色學校獎」正式展開。
「環保會蜆殼大專環保活動獎」的得獎學生參觀上海環境保護局。
環保會、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及香港蜆殼有限公司合辦的「全國中小學生廢舊物品雕塑設計比賽」得獎者與香港學生環保大使會面。

環保會主辦各類活動之餘,還與外界機構攜手合作提倡環保教育。除上述與地鐵公司及AEON吉之島協辦的計劃外,該會並聯同香港蜆殼有限公司舉辦「環保會蜆殼環保獎勵計劃」,表揚舉辦校園環保活動的大專院校及職業訓練學院學生。在2002年,「環保會蜆殼環保獎勵計劃」安排了10名得獎學生到上海進行環保交流活動。此外,環保會亦聯同香港蜆殼有限公司及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合辦獎勵計劃,嘉許國內青少年對環保的貢獻,至今已踏入第5年。在2002年,該計劃舉辦了「全國中小學生廢舊物品雕塑設計比賽」,全國共有超過60萬名中小學生參賽,多位得獎學生在老師和省環保局人員陪同下到香港考察交流。

清新空氣展覽

環保署職員在「清新空氣展覽」中向主禮嘉賓介紹「可吸入懸浮粒子」抽樣器。
環保署在2002年3月主辦「清新空氣展覽」,向市民介紹政府針對空氣污染而推出的措施,並鼓勵市民建立環保生活方式以改善空氣質素,例如環保駕駛守則等。展覽期間,大會安排了140節環保工作坊、多個兒童遊戲攤位和14個展覽攤位,到場參觀的市民多達21 000人次。


學校可以說是香港培育環保意識的搖籃。這股綠色力量在學界茁壯成長,漸漸植根於社會各階層。一如上文所述,環保大使計劃現已推展至物業管理公司和屋苑居民。此外,女童軍、男童軍、扶輪社、獅子會、崇德社、少年警訊、基督少年軍及長者環保大使計劃亦得到社會人士熱心參與。這些來自社會各界的環保大使接受培訓後,便肩負起教育他人推行環保的使命,共同建立綠色社區。

以維多利亞港為題的獅子會國際青年交流選拔賽—徵文比賽:得獎者與評判及嘉賓合照。
「香港環保節2002」為2002/03年度扶輪社、崇德社、獅子會及基督少年軍「環保大使計劃」揭幕。

在2002年底推出的「綠色社區網絡」外展計劃亦取得不俗的成績。環保署派出代表在晚間到訪各屋苑,舉辦環保講座,另設立「綠色資訊站」以回應居民的查詢。此外,一輛設備齊全、以石油氣驅動的流動環境資源中心會聯同「綠色資訊站」巡迴到訪學校、屋苑和商場。自2001年9月正式投入服務以來,至今已接待逾5萬名市民。目前,預約到訪需輪候6個月,可見流動環境資源中心甚得市民愛戴。至於位於灣仔和荃灣的環境資源中心亦廣受歡迎,曾到中心參觀的市民數以萬計。灣仔環境資源中心每年均會舉辦「環保暑期計劃」,2002年的暑期活動吸引了超過1 000名兒童及青少年參加。該計劃透過由專人帶領的參觀活動、培訓工作坊及環保遊戲等,提高青少年的環保意識。

灣仔環境資源中心積極為學生舉辦環保活動。
學生在流動環境資源中心學習如何把廢物分類。

環境教材資訊站

環保署轄下的環境資源中心為學校及社區組織提供全面的環保資訊,市民亦可參與環保署及環保會舉辦的參觀活動和計劃。為協助學校及社區組織自行舉辦環保活動,環保署特別設立了環境教材資訊站。

位於灣仔稅務大樓2樓的環境教材資訊站在2002年8月正式開幕。學校和社區組織可到該站免費借用各式各樣的環保教材,包括展板、遊戲、單張、短片、光碟等,資訊站還備有少量環保紀念品,歡迎籌辦活動的團體索取。環境教材資訊站啟用首5個月已接獲數千宗查詢和接待了千多名訪客,借用環保教材的機構超過200家。


2002年「香港環保企業獎」榮譽大獎及金獎得獎者與主禮嘉賓。
環保署和環保會不斷拓展社區環保教育及宣傳工作,務求使香港各階層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每年一度的「香港環保企業獎」就是本著這個信念而舉辦。這個計劃旨在把環保訊息帶到工商界,並表揚積極推行綠色管理的企業。全港共有193家企業競逐2002年「香港環保企業獎」各獎項,包括環保辦公室獎(大型機構)、環保辦公室獎(中小型企業)、環保物業管理獎(私營房屋)及環保實踐創意獎。這些社區環保教育及宣傳活動得以順利推行,一群充當義工的環保大使實在功不可沒,他們把愛護環境的訊息傳遍香港。

小童在灣仔區議會舉辦的「清新空氣及環保汽車嘉年華」上參加環保署的「環保駕駛」遊戲攤位。
環保之聲響徹香港,從學校、屋苑、工商企業以至區議會,都滲透著愛護環境的訊息。展望未來,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感染力,使廣大市民身體力行保護環境。環保署將繼續努力推廣環保訊息,教育市民如何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政府於1994年成立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以資助研究、社區及教育活動。在2002年5月,該基金獲得額外1億元撥款作為社區廢物回收、教育、推廣、社區活動、研究及新技術示範活動的經費。2002年,環保會就113宗環保教育及社區活動計劃向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申請資助,當中85宗成功獲得合共226萬元的撥款。此外,基金並接獲22宗社區廢物回收計劃的申請,最後撥出經費約682萬元。

2002年發展里程

撥款682萬元資助多宗社區廢物回收項目

參與「屋h三環奪保新紀元」廢物回收比賽的公共及私營屋苑由2001年的1 000個增加到2002年的1 200

獲得新界崇德社贊助推出了「幼兒學校廢物分類計劃」

透過「綠色領袖計劃」舉行了246節培訓工作坊,並培訓了超過6 000位「業內相關人士」為綠色領袖

推出「綠色社區網絡計劃」向公眾傳播環保訊息

設立環境教材資訊站,為學校及社區組織提供環保活動教材

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226萬元,以資助85宗環保教育及社區活動計劃

與香港蜆殼有限公司及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合辦「全國中小學生廢舊物品雕塑設計比賽」,多達60萬位國內青少年參加

前瞻

2003年中在粉嶺開設新的環境資源中心

舉辦優質的策略性社區環保教育計劃,鼓勵公眾保護環境

繼續推行環保教育及宣傳計劃,以鞏固公眾減少廢物及回收再造的意識

繼續推行專為學生、青少年團體、社區團體、物業管理業及專業協會而設的環保大使計劃

繼續為中小學及幼兒學校製作環保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