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

藉著規劃排污設施的建造、參與規劃工作及執行水污染管制條例的管制措施,使海水和河水均達致既定的水質指標,從而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福祉,以及達致各種自然存護目標。

Stonecutters Island Sewage Treatment Plant has helped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in the eastern harbour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是促使海港東部水質大幅改善的重要設施。
2002年,香港改善水質的工作終於開花結果。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總算克服了重重挫折和技術障礙,維多利亞港的水質現正日漸改善。政府展開龐大的《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設施投入服務短短一年,已取得不俗的成效,往日污濁的港口東部,水質已顯著好轉。

然而,我們決不能沾沾自喜。要徹底改善海港水質,便必須確保餘下各期工程順利推行,此外並要充分考慮人口增長的問題,否則過去的努力或會徒勞無功。政府深明隨著人口增長,污水排放量亦會同步提高,因此現正構思多個解決方案。這些方案是解決水質污染的有效途徑,但若要早日落實成本合理的最佳方案,使維港重現澄碧美態,那還得靠公眾達成共識。


「海港水質齊關注行動」以改善維港水質為目標。
《淨化海港計劃》是政府為清潔維港推展的長遠核心項目,目的是防治未經處理的污水污染海港。以往,每日約有170萬公噸未經處理的污水排進維港,令海港黯然失色,「臭」港之名不脛而走。2001年《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設施啟用後,情況便截然不同。

第一期工程的設施投入服務後,九龍及港島東區的污水現集中在昂船洲處理,然後在港口西部排放。以往排進維港的未經處理污水,70%均來自以上地區,因此淨化計劃實施僅僅一年,海水污染情況便有明顯的改善。第一期設施不但遏止了水質惡化,更令大部份海域的水質獲得大幅改善。




《海港淨化計劃》第一期設施啟用後水質明顯改善

2001年1月至12月及2002年1月至12月期間,《淨化海港計劃》的改善監測程序實施後,17個監測站錄得的溶解氧(毫克/公升)、氨(毫克/公升)及大腸桿菌(每100毫升含量)的轉變。


環保署定期監測水質。
就以東部海域為例,海水溶解氧的含量便增加了20%,對海洋生態帶來了裨益,而影響水質的氨亦大幅下降50-60%,常見於未經處理污水的細菌也顯著減少。按照估計,計劃推展至港島其餘地區後,海港西部水質亦會同樣獲得改善,可惜由於計劃方案遲遲未能落實,因此維港要真正達到澄淨怡人,還是要指日可待。

《淨化海港計劃》現正進行3項研究,政府並需就日後的方向諮詢公眾,故此餘下各期工程現時暫停實施。其實計劃已擱置數年,主要是由於公眾未能就此達成共識。淨化海港策略在1989年面世,原來的構思是收集維港的污水,集中處理後經長排污管排放至南中國海。公眾最初對計劃甚表支持,但其後環保團體、學界和社會各界認為有必要提高污水處理的程度,並認為經長排污管排放至南中國海並不恰當。與此同時,有關的科技不斷改進,能提高處理能力的技術成本漸漸低廉,而且處理設施所需的土地亦較傳統技術少得多,政府遂檢討原有的策略,重新研究可行方案。

測試水質

傳統的水質監察程序不外乎查驗水的物理及化學特質,然後據此預測水中的生物群體是否受到損害。目前,另一種嶄新的直接生物監測方法正在全球興起,這種程序可收集更多關於污染影響的準確資料。例如,研究人員可從生物指標看到自然物種數目有否減少或個別品種的多樣化生態是否有變。此外,生物指標還可顯示海洋動物的棲長狀態、任何基因變化或生長速率的變化。

香港已開始應用生物監測來評估東沙洲傾泥區的水質和污泥毒素含量,政府並考慮將這項技術應用於一般的水質監測工作,讓公眾和決策者充分了解水污染的影響。生物指標不但是輔助物理和化學測試的理想方案,還可讓我們更準確地評估物理和化學測試的成效。
監測人員可在水樣本中審視微生物。

魚類在污染水域棲息,會染上疾病。

生物曝氣過濾

「生物曝氣過濾」設備近距特寫。
「生物曝氣過濾」是密集式污水處理程序的核心環節,濾化後的污水水質標準極高。濾水裝置由大表面粒子組成,可提供大量面積供細菌生長。粒子物料會置入濾化污水的反應池,當污水流過長滿細菌的粒子時,細菌便會分解和過濾廢物。反應池底部裝有多個噴氣嘴,不斷噴出強大氣流,提供細菌需要的氧氣。由於這套系統應用空氣和細菌的過濾作用,因而名為「生物曝氣過濾」。

傳統的生物處理程序在污水流過主反應池後,還要進行沉澱,這些沉澱池要佔用很多的土地空間,讓細菌沉澱為淤泥,避免它們和經處理的淨水一同排放。「生物曝氣過濾」的粒子可以同時發揮過濾細菌的作用,因此省略了沉澱程序,故此運作空間亦相應少於傳統的污水處理廠。

1999年,由於社會對《淨化海港計劃》眾議分歧,行政長官董建華遂決定委任國際專家小組展開研究和檢討。專家小組於2000年底發表研究報告,建議採用已趨成熟的省地處理技術。專家認為此舉不但可提高處理能力,經處理的污水還可直接排入維港,因而建議政府研究4套以這個概念為基礎的可行方案,藉此回應公眾各界的要求。

報告發表後,政府進行了一項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分別探討各套方案的環境及工程範疇,以及工程成本。同時,政府還展開了另外兩項研究,第一項研究旨在驗證在香港炎熱的氣候下,建議中的「生物曝氣過濾」技術及其他各種技術的效益;第二項在2002年展開的研究則旨在探討私營界參與污水處理作業,會否帶來更佳的成本效益和效率。

以上3項研究將在2003年完成,政府冀盼能在2003年底收集所需的資料,展開公眾的諮詢程序,據此選擇最理想的維港污水處理方案。在這個決定性時刻,社會各界必須互諒共識。同樣重要的是,港人必須認知維港是香港的「綠色市肺」,我們實在不能允許海港的水質繼續惡化。為加強宣傳這個訊息,政府在2002年展開了一連串公民教育活動,透過嘉年華會、其他公共傳播活動和《淨化海港計劃》網址宣揚保護維港的訊息,讓普羅大眾領略維多利亞港除了為我們塑造迷人市景外,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策略價值。展望來年,政府將繼續推廣保護維港的概念。


啟德明渠臭氣薰天是規劃不善的結果。
《海港淨化計劃》誠然是解決水質污染的理想方法,但這套計劃畢竟是在維港經過多年污染後才推展的補救措施,因此欠缺先機優勢。一如許多其他已發展城市,香港的長遠目標是完全杜絕這類問題,故此刻下的另一個重點應放在規劃和防治工作,讓我們的海港和河溪不再失色。

昔日規劃不善的後果,至今還是記憶猶新,啟德明渠便是典型的例子。啟德明渠末端是避風塘,這套設施建造時,政府尚未有效地做好規劃工作,明渠一側是舊機場跑道,另一側是舊式工業區觀塘。下雨時,雨水把街道和行人路上的污染物沖往明渠,污染物被困在明渠內,弄得臭氣薰天。這個工程設計上的紕繆,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未來更需要作出費用不菲的施工來糾正。

隔油池廢物

食肆和食物製造業每日製造大量油垢和油脂,這些廢物直接經排水渠排入污水管,很容易造成堵塞,導致污水溢流。為管制油垢污染,《水污染管制條例》對食肆及食物製造場所油脂排放量訂有明文規限。業界不欲違反法例便必須控制油污排放,而其中成本低廉的方法就是在洗濯盤或排水渠下裝設隔油池,定期清除隔濾的油污。

環保署為促使飲食業嚴守水質污染的管制法規,採取了懲導並施的策略,在厲行執法的同時展開友好的夥伴關係,與商戶攜手解決問題。這套方針成效十分顯著,運往新界西堆填區隔油池廢物設施的廢物量遠高於5年前設施初落成時的水平。


新界西堆填區的隔油池廢物處理設施。
隔油池廢物不應直接傾入排水渠。

隔沙屏可紓減海上挖掘及傾倒活動的環境影響。
環境保護署 (環保署) 對啟德明渠的教訓引以為鑑,故近年一直採取防範於未然的策略,致力透過完善評估和規劃,在項目的設計初期找出潛在的問題。一方面,環保署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評估個別項目的建造工程和其他工程項目,讓項目倡議機構了解作業是否符合環保規定,如有需要則規定項目倡議機構採取紓緩措施,例如規定海洋工程在挖掘海泥時要安裝隔沙屏,以免危害珊瑚礁或海洋生物。

另一方面,署方會仔細研究大型發展建議的環境影響,例如填海計劃。所有建議的填海工程必須完善規劃和設計,以確保不會妨礙主要潮道。譬如赤鱲角機場填海工程,若按照原設計人工島會毗連大嶼山,但經評估後發現這種安排會嚴重妨礙水流,故此後來修改藍圖。

維港是香港最重要的自然資產。
《淨化海港計劃》亦屬於大型發展項目,因此環保署必須確保計劃設有足夠的污水管和處理設施,以應付預計中人口增長的需要。按照估計,維港兩岸市區假如全面發展,居民數目將會增至630萬人。有鑒於此,《海港淨化計劃》最終選用的系統,不僅要解決以往和目前的水質污染問題,還要應付日後的大量污水。






環保署定期發表水質監察結果。
政府致力透過規劃來防治水質污染,對此市民鼎力支持,然而在解決現有問題的決策上,政府尚未得到市民的共識。預防與整治都是保護美麗維港的途徑。污水是城市的產物,既是無可避免,也不可完全杜絕,而處理污水的費用亦十分高昂。刻下,香港必須作出決定,究竟願意承擔多少經濟和環境代價,使維港回復明澄怡人。

有些市民主張選用高處理能力的設施,污水處理後可作園藝灌溉及沖廁用水。這套概念將會在昂平試用和驗證,該處的吊車系統將於2005年啟用,屆時便可展開試驗計劃。與此同時,亦有市民主張採用成本較低的方案,亦即輕度處理污水,此舉可能造成一些環境影響,因此必須考慮如何解決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

無論港人最終如何決定,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維港確是我們的瑰寶,也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資產。曾幾何時,維港是暢泳和釣魚的好去處。時至今日,它仍是本港船運業的生命之源。此外,維港也是香港的標誌 - 碧海蒼巒,兩岸高廈林立,這就是香港欣欣向榮的寫照。在這隅人煙稠密的彈丸之地,維港的廣豁美景倍見可貴。我們好應珍惜這份資產,實事求事地抱著共同的目標,籌策維護海港的方案。

污水循環再用

經過處理的污水甚有再用價值,特別是經過高度處理的污水,更可作多種用途。例如,處理後的水質若符合公共衛生標準,便可作沖廁、園藝灌溉、機器冷卻或洗車用途,從而節省寶貴的食水。這套概念在海外多個國家已實行多時,據經驗所得,這種安排既可節省水資源,更可紓減污水處理廠的負荷。

香港即將推行首套污水再用試驗計劃。試驗計劃的選址是大嶼山昂平的吊車系統,該處產生的污水將進行三級處理和消毒,然後作沖廁及指定的灌溉用途。假如成效理想,政府可能將污水再用計劃的範圍擴展至本港其他地區,例如北區和吐露港一帶,藉此節省用於沖廁的食水。昂平污水廠的建造工程將於2003年動工,預計會在2005年8月完竣。


昂平污水處理廠地點
經處理及消毒的污水可再用作沖廁、園藝灌溉及洗車等。

2002年發展里程

參與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海洋事務部長會議」

在第25屆「倫敦廢物傾倒會議」的科學團體大會上發表關於東沙洲傾泥區監察結果的文章,大獲好評

與廣東省落實「珠江三角洲水質模型」的技術要求,並委任項目協調人

與深圳就后海灣水污染管制計劃展開定期的資訊交流程序

前瞻

完成現正進行《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的檢討工作,研究隨著香港人口增加,應如何滿足污水處理方面的需要

在北區推展污水再用示範計劃

在2003年11月完成《海港淨化計劃》各項研究,並達致公眾共識,決定未來計劃路向

與深圳合作擬劃大鵬灣水質管理計劃

開發生物指標系統,監察本港的海洋污染

建議適當的有毒物質管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