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署 香港環境保護2004
抱負和使命 序言 目錄 主頁 繁體 簡體 English
1. 香港環境保護 2. 公眾的環保意識 3. 顧客服務及合作夥伴 4. 環境評估與規劃 5. 空氣 6. 噪音 7. 廢物 8. 水質 9. 執法行動

 
資源材料
 

 

使命
評估發展工程、計劃及策略可能引起的環境影響,並確保推行適當措施,避免可發生的污染問題,從而防範環境污染。
第四章
  環境評估與規劃
 

 

二零零三年發展里程
製作培訓手冊說明環評機制。
製作策略性環評手冊中期文本,在「國際環境影響評估協會年會」上發表。
擴展環評培訓工作坊的對象範圍,除了為政府工務部門舉辦活動外,並安排私營及專業機構接受培訓。
舉辦研討會,向政策局及政府部門派發《環保工作報告評核標準》指南。
為政策局及部門舉辦研討會,宣傳節約用紙及其他環保辦公室守則,例如環保採購及減少廢物。
向各環評相關人士推廣方便公眾參與環評程序的「公眾持續參與」系統。環境運輸及工務局並已在技術通告特闢篇幅說明這套概念,以便所有公共工程項目的負責人在施工時應用。
完成多項大型發展項目的環評研究,包括:
深圳至大埔跨界海底輸氣管工程;
東涌至昂平纜車工程;及
屯門綜合社區設施及魚類批發市場。
展開多項大型發展項目的環評研究,包括: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及北大嶼山公路連接路;
回收園;及
九廣鐵路沙田至中環支線。

 

珍惜公眾意見
 

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網頁詳載工程項目簡介和環評報告。
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網頁詳載工程項目簡介和環評報告。

凡事要更臻完美,必須不斷創造機會和開拓途徑。在香港推行環境評估,也得依循這套金科玉律。香港的環評制度獲國際稱許,為相關人士提供許多參與的機會和途徑,這種雙向溝通深具建設作用,項目倡議機構可向公眾交待如何解決和紓減工程的環境影響,環保團體、受影響的市民和其他人士則可表達他們的疑慮。香港環評制度的透明度,是全球的典範,但為了達臻更高的效益,我們仍會不斷尋求改善空間,特別在促進公眾參與方面更會加倍努力,務求匯思集見,敞開公眾參與環評的大門。

按照目前的法律規定,市民可透過兩個諮詢門檻就工程項目發表意見:倡議機構公開登載工程項目簡介期間,以及其後登載環境影響評估(環評)報告期間。然而,公開發表上述工程項目的文件之前,往往已經過多次的檢討規劃或設計,如在這個階段再應公眾建議作出改動存在一定的困難,亦可能代價不菲。有見及此,環境保護署(環保署)現正與其他政府部門和私人發展商合作,確保公眾時刻可透過多種渠道發表意見,並可持續參與任何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大型項目。


公開環評資料  成就完善規劃

香港的環評制度自推行至今,一直循著公開透明的方向發展,1998年《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實施後,環評機制便更趨成熟和完善。時至今日,不但所有大型發展項目均需依法進行環評程序,政府還開拓多種新科技渠道讓公眾就項目發表意見。

環保署首先在有關《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網址(http://www.epd.gov.hk/eia/cindex.html)登載大型發展項目的工程項目簡介,諮詢公眾意見後便會向項目倡議機構發出研究概要,以便展開環評程序。環評研究報告備妥後,亦會在網上登載供公眾發表意見,此外我們亦鼓勵市民與我們一同監察和跟進已獲批准動工的項目。各大型工程項目的環境監察與審核報告均可在網上查閱。2003年1月,我們首次在項目工地裝設網上攝錄機,24小時在網上播放現場實況,讓公眾持續監察工程。香港的環評法例完善,與此同時亦廣開門路讓公眾查詢工程資料和提出建議,這套健全的制度在國際上堪稱典範。

當然,這套制度還有改善的餘地。回想2000年,環保署以落馬洲支線工程對塱原濕地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為理由,不批核該項目的環評報告。就這項目署方共接獲225份公眾提交的意見,創下當時最高紀錄,足見有需要提前展開諮詢程序,讓公眾在規劃初期參與。最後,九廣鐵路公司因為環評不獲通過而需重新設計工程計劃,2002年終獲准動工。此外,九鐵亦就多項環保問題徵詢環保團體的意見,以便及早針對可能出現的疑慮和歧見尋求解決方案。

持續諮詢公眾的最大作用在於及早解決問題。舉例說,工程項目簡介或環評報告尚在制訂時,更改路線也比較容易,規劃落實後要作出改動便相當困難。只要自規劃初期徵詢各方的意見,項目倡議機構便可避免工程延誤或被迫採取消減環境影響的措施,招致高昂的費用,而相關人士亦可在決策敲定之前提供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項目達到理想的環保效益。公眾持續參與可創造「雙贏」局面,並獲得愈來愈多項目倡議機構支持。為完善公眾諮詢機制,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在2003年9月發出的技術通告特別附加了《政府工程及倡議項目環境影響評估的指引與程序》,另環保署亦在專為政府官員及私營機構舉辦的培訓課程加插相關的內容,提倡項目自最初階段諮詢公眾的意見。

  香港環境影響評估的最新趨勢:公眾持續參與

環保署致力推動「公眾持續參與」的概念,促進公眾持續參與環評程序。公眾可透過持續參與,了解本署如何搜集資料、選用不同的預測模型和考慮那些方案。最重要的是,他們可在程序的任何階段發表個人見解和意見,從而確保評估結果獲得各界接受。

香港環境影響評估的最新趨勢:公眾持續參與

 

公眾持續參與行動:鐵路支線工程

 

公眾持續參與行動:鐵路支線工程

鐵路支線工程是本港大型鐵路發展項目,建議興建的支線跨越及毗鄰多個環境易受破壞的地區。當局已成立「環境委員會」,由發展商的高層董事出任主席,委員則由多個環保團體、學界、環境諮詢委員會、政府及其他有興趣人士組成,專責監管及監察工程的環保表現。

公眾持續參與行動:直升機起降場工程

 

公眾持續參與行動:直升機起降場工程

政府展開離島直升機起降場工程,目的是取締坪洲及南丫島目前主要作緊急用途而不合規格的直升機起降場。這項目的倡議機構在早期規劃階段採用了「公眾持續參與」概念,主動邀請環保團體、區議會、當地居民及其他相關人士參與諮詢會議及價值管理研討會,攜手制訂環評報告。

 


積極培訓  提高透明度

政府是本港最大的發展機構,所以環保署對政府人員的培訓尤其重視,致力增進公務員的環保知識。早於1993年,我們便開始為環保經理提供基本培訓,其後多年來先後開發了多類針對個別環保事務的專門培訓,包括環境管理與審核和如何編製環保工作報告等。2002年,我們特別為政府各工務部門設計培訓計劃,加深他們對環評機制的認識,接著並於2003年推出一本環評培訓和展能手冊,透過項目實例介紹環境影響評估的基本理念,同時講解公眾參與的重要性。項目倡議機構只需參閱手冊,便可透徹了解環評機制,管理環評程序時自然更得心應手。

環評培訓手冊將大量公開派發,對象是所有負責環評的政府人員和需要進行環評項目的負責人,此外環保署亦希望私營界可從中借鏡,為屬下環評人員設計同類的指南,因此已分別向香港建造商會、兩家電力公司和其他私營機構派發手冊。政府願意以身作則,切實地提高環評程序的透明度,希望在這個良好榜樣的啟導下,私營機構亦會樂於效法。

  環評培訓
 

環保署設立環評諮詢熱線,解答政府同事、顧問公司、承建商及市民的查詢。
環保署設立環評諮詢熱線,解答政府同事、顧問公司、承建商及市民的查詢。

環保署於2002年設立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支援課,輔助政府工務部門進行環評。該支援課自2002年底至今共舉辦了28次工作坊,參與人數逾650。此外,支援課亦為公營與私營機構及承建商舉辦工作坊,各界對這類活動反應理想,參加者都稱工作坊資訊豐富和安排有序。

環保署現正開發網上學習平台,為公眾深入介紹環評程序,另環保署的環評諮詢熱線亦已投入服務,2002年7月至2003年底共接獲131次來自政府工程師、顧問公司、承建商及市民的查詢。

 


拓闊眼光  推進環評發展

策略性環評手冊為政府官員、決策人員及環保專家提供技術意見和指引。

策略性環評手冊為政府官員、決策人員及環保專家提供技術意見和指引。

除了個別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政策、規劃和計劃的環評同樣需要確保公開透明。在這方面,環保署可算是國際先驅。我們在香港悉力推廣「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亦即大型政策及建議計劃的環評。策略性環評自推展至今,為香港帶來不少的裨益,當中包括協助政府評估各項公共政策,以便配合可持續發展這個主導綱領。

環保署於2002年開始在網上登載策略性環評報告,首批上網供公眾查閱的包括《全港發展策略檢討》、《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第三次綜合運輸研究》和《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研究》等報告書。這些核心政策和研究報告公開發表後,香港市民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士均可了解這些策略性措施的具體影響。此外,策略性環評報告並可供其他地區政府借鑒,從中汲取經驗。

繼香港後,中國內地亦於2003年9月正式實施新的環評法例,明文規定某些規劃或建設項目需進行策略性環評,而歐盟亦發出指引,規定從2004年7月開始,某些政府的規劃及計劃必須進行策略性環評,此外還有多個其他國家正在研究實施同類法例,將策略性環評列為法定程序。香港作為環評先鋒,在推廣和開發策略性環評方面饒富實際經驗,我們樂於與其他國家與地區分享心得和提供協助,當中尤以中國內地為要。2003年,環保署便製作了一份策略性環評手冊,並在同年6月舉行的「國際環境影響評估協會年會」發表其中期文本。這份手冊的對象是政府官員、決策者和環保界的專業人士,為他們提供技術說明和指引,當中包括說明公眾參與環評程序的必要性。

  跨界合作

(上圖) 定期與內地官員商討跨界環保合作事宜。
(下圖) 后海灣深港西部通道建造工程的臨時橋樑。
(上圖) 定期與內地官員商討跨界環保合作事宜。
(下圖) 后海灣深港西部通道建造工程的臨時橋樑。

香港的環保官員自1990年起一直與廣東省同儕攜手合作,聯手解決跨界污染問題。雙方首度合作始於后海灣水質管理計劃,其後並在大鵬灣推展同類方案。近年,跨越粵港兩地的工程項目進行環保合作亦有增加,2003年一宗深圳至大埔海底輸氣管項目的環評報告獲得通過,深圳港銅鼓航道的環評程序亦已展開,還有港珠澳大橋的合作現正籌備該項目的環評工作。此外,深港西部通道的環評報告已於2002年底批核,建造工程順利動工。

希望2004年粵港可加強合作,繼續完善個別項目的環評之餘,更開始推廣策略性環評。雙方曾在2003年就此進行磋商,另環保署亦正與國家環保總局聯繫,以促進中港兩地分享與交流環評經驗、實踐和知識。

 

 
 

公眾可在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登記冊辦事處查閱大型工程項目的資料。
公眾可在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登記冊辦事處查閱大型工程項目的資料。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於2001年發表施政報告時曾作出承諾,開拓更多方便的渠道,讓公眾獲取大型工程項目的環保工作資料。據香港過往的環評經驗所得,公眾愈早參與成效便愈理想,及早諮詢公眾委實能兼顧各方利益。當發展計劃與環保互有衝突時,早一點讓公眾提出建議,政府便有更大的空間調整決策,如考慮應否開築道路或鐵路,又或重新規劃大橋幹道的路線。只要問題能盡早圓滿地解決,便可減少出現項目倡議機構與相關人士對立爭議的情況。此外,所有相關人士共同參與策略性環評,既可互訴彼此的疑慮,亦可交流知識與心得,衷誠地爭取對彼此有利的理想成果,同時確保各方的需要得到充份的考慮,使發展計劃能在兼顧各方利益的情況下順利進行。

  環保工作報告評核標準

自2000年起,香港政府規定所有政府部門每年發表環保工作報告。鑑於許多政府部門都缺乏編寫環保工作報告的經驗,環保署遂擔任顧問,悉心指導各部門製作報告。2002年12月,環保署推出《環保工作報告評核標準》,提供以往的環保工作報告作範本和介紹國際公認的最佳守則,協助各政策局和政府部門提高報告質素。為推介這套評核標準,我們特於2003年1月舉辦研討會,參與的政府官員共120多位。

制訂環保工作報告的規定生效後,政府部門對環境管理日益注重,許多部門也實施了環境管理體系,有些更申請ISO 14001認證。截至2003年底,本港共有10個政府部門獲得認證。除了提高政府內部的環保意識外,這項新措施還可發揮領導作用,促使私營界從善如流,製作環保工作報告。(環保署的環保工作報告已登載於本署的網頁http://www.epd.gov.hk/epd/tc_chi/resources_pub/publications/pub_reports_epr.html

(上圖)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李韓琇玲女士(右)在研討會上介紹《環保工作報告評核標準》。
(下圖) 120多位政府官員參與研討會。
(上圖)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李韓琇玲女士(右)在研討會上介紹《環保工作報告評核標準》。
(下圖) 120多位政府官員參與研討會。
 

前瞻

設立「網上協助平台」,協助政府部門及政策局編寫環保工作報告,藉此改善報告質素。
推出網上學習平台,講解環評機制。
完成電器與電子業及建造業中小企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的研究。
繼續鼓勵項目倡議機構在環評過程中促進公眾持續參與。
在環評及環境規劃方面繼續加強與內地環保機關的跨界合作。
統籌定期交流活動,與國家環保總局分享環評經驗。

 

| 珍惜公眾意見 | 資源材料 - 環境評估與規劃 |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