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署 香港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總覽
主頁 目錄 上一頁 下一頁 圖片 英文版 EIAO 網站
圖片
環保措施及工作成效

目錄 > 保存本港的天然遺產……締造更美好的將來 > 環境成果 > 啟德機場北停機坪的除污工程 > 南丫島擴建廠址的一座1 800兆瓦燃氣發電廠 > 西鐵 > 北大嶼山竹篙灣國際主題公園及有關主要基礎建設 > 清除長沙灣魚類養殖區海床淤泥工程 > 鋼線灣數碼港發展 > 拆除青衣發電廠的五座煙囪 > 九廣東鐵支線 > 東鐵支線

保存本港的天然遺產……締造更美好的將來

政府一直持續透過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致力在發展經濟與存護環境之間取得平衡,並取得重大的成績。但許多工作成效往往被忽視,就如健康的環境只視為理所當然。

回顧過去三年半環評條例所涵蓋超過190項工程項目當中,按條例規定進行環境評估工作,已證實為有效率且具成效的程序。由於在有關過程中已作出詳細考慮,兼顧環境及社會情況而致力探討及制定最佳的可行方案,因此對造福本港的市民及其未來世代已作出不少建樹。

鑑於本港市民對環境日益關注,確保發展項目有助創造更美好的將來及更潔淨的環境,既充滿挑戰,也是實現環保理想的好機會。


保護全港環境

圖 5A: 工程項目位置獲環評程序通過的工程項目範圍,涵蓋香港特區在港島、九龍及新界18區內大部分地區進行的大型發展項目。過去三年半根據法定環評條例進行評估工作的工程項目位置圖,載於圖5A。

在環評條例實施的首三年半期間,總值港幣3,260億元的工程項目符合技術備忘錄所定的環境準則,涵蓋93公里道路、75公里鐵路、355公頃發展項目及164公頃解除運作地區,使1 564 450名居民受惠。透過環評程序,符合環保標準的運輸工具,如鐵路得以推廣使用。此外,我們亦鼓勵發電廠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以減少空氣污染。透過補償種植或更改道路及鐵路的路線,珍貴的生態系統亦得以保存。

為住宅發展地帶豎設隔音屏障,並評估各種方案以劃定最佳的交通路線,可為許多居民提供較寧靜的生活環境。至於保護海洋環境方面,則可裝設淤泥檔板及為珊瑚另造生境。圖5B是一份有關避免影響或用作保護環境設計的撮要。

為保護環境而避免的問題或採取的環保設計

  • 透過東鐵尖沙咀支線的環評研究,修改鐵路路線,以保留訊號山上已有百年歷史的訊號塔
  • 約有560 000名現有及未來的居民將受西鐵第一期環評程序提出的消減噪音特別設計所保護
  • 按照啟德機場北停機坪解除運作項目的環評建議,實施清理計劃以清除有毒化學物,會使日後該處超過100 000名居民受惠
  • 把全面的環保措施納入主題公園發展計劃,可製造20 000個職位,每年吸引2 000萬名遊客
  • 港燈新建的南丫島發電廠由燃煤改為燃氣,避免主要燃料造成空氣污染
  • 為現有6 000名及未來23 000名居民著想,數碼港採取了環保設計
  • 西鐵第一期採用電氣化鐵路系統,避免相當於每日行駛2 500架次巴士所帶來的空氣污染
  • 按照長沙灣魚類養殖區環評的建議,裝設淤泥屏障,以保護22公頃的魚類養殖區
  • 使4個面積約為2公頃養有活魚的魚塘免受不良環境影響
  • 興建11公里路旁隔音屏障,使120 000人受惠
  • 劃設29至67米闊的緩衝區以減低噪音,使合共14公頃地區受到保護
  • 在住宅發展項目採用平台設計,把噪音源頭與噪音感應強的地方分隔,使12 000名居民受惠
  • 為避免噪音影響,在西鐵第一期沿線興建13.5公里高架橋,其中7公里建有隔音屏障、8.4公里岩石隧道、2.3公里地面路線、3.0公里隨掘隨填隧道,以及3.1公里地面圍封構築物
  • 鋪砌6.5公頃的草面物料及3.0公頃的濕泥物料、修復13.5公頃魚塘、重新開拓12公頃濕地,及沿4公里長排水道重新栽種1 500棵樹,以補償排水道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 築建31 000平方米堆石海堤,以便在發電廠建造期間保護南丫島對開軟珊瑚及柳珊瑚的生長
  • 在緊貼抓斗挖泥工程的範圍裝設淤泥屏障,以防止泥水濺進周圍水域
圖5B:由一九九八年四月一日至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間實施環評條例的主要成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