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

顧問工程管理部

香港灣仔告士打道5

稅務大樓42



 

 

 

合約編號 CE80/2001(DS)

荃灣及葵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

環境影響評估–行政摘要

 

二零零五年六月

 

 

 

萬隆顧問工程有限公司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一八三號合和中心四十樓


 

 

 

目錄

章節                                                              

 

E.     行政摘要... 1

E.1           背景... 1

E.2           項目規模... 1

E.3           收水口/出水口位置及隧道路線... 2

E.4           興建方法... 2

E.5           空氣質素... 3

E.6           噪音... 3

E.7           水質... 3

E.8           廢料... 3

E.9           生態... 3

E.10         文化遺產... 4

E.11         生命危害... 4

E.12         漁業影響... 4

E.13         環境監察及審核... 4

E.14         總結... 5

 

 

圖一        擬建的雨水排放隧道總平面圖

圖二        擬建的收水口I-1總平面圖

圖三        擬建的收水口I-2總平面圖

圖四        擬建的收水口I-3總平面圖

圖五        擬建的出水口O-1總平面圖

 

 


E.                      行政摘要

 

E.1                  背景

 

渠務署在一九九七年七月完成「荃灣葵涌及青衣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研究」,結果顯示青衣的排水系統符合目前的防洪標準,但荃灣及葵涌的排水系統卻未能達標。渠務署提出一系列的排水改善工程包括「荃灣葵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下文簡稱本項目)和「荃灣及葵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市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及於二零零零年四月完成了「荃灣及葵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 A部份,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初步項目可行性研究。

                                                                                 

初步項目可行性研究指出興建一條內直徑為6.5米、全長5.35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可以減低荃灣及葵涌的水浸風險。二零零二年十月下旬,渠務署委任萬隆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合約編號CE80/2001(DS)「荃灣及葵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勘測及初步設計。

 

根據荃灣葵涌及青衣的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研究、初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本項目的各項調查結果及建議,本項目的目的是發展雨水排放隧道及其相關結構的初步設計。這環境影響評估是本項目的一份主要文件,內容同時涉及其他設計包括渠務岩土及景觀。

 

E.2                  項目規模

 

建議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興建一條隧道及其相關的收水及排水設施(顯示在圖一)

 

擬建的雨水排放隧道工程包括興建以下設施:

 

Ÿ             全長5.13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隧道由葵涌伸延至荃灣油柑頭 (隧道長度由可行性研究時建議的5.35公里減至初步設計的5.13公里)

Ÿ             三個收水口:

i.                     收水口I-1: 位於葵涌 鄰近和宜合道及城門路交匯處

ii.                   收水口I-2: 位於老圍 鄰近老圍路

iii.                  收水口I-3: 位於曹公潭 距離荃錦公路約350

Ÿ             出水口O-1: 位於油柑頭的青山公路路底

Ÿ             相關的環境緩解措施

 

二零零二年十月渠務署委任萬隆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為本項目進行勘測、初步設計及環境影響評估。這報告列出了在環境影響評估中得出的結果,而進行此評估期間,亦參考了本項目的其他文件和報告,此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亦會成為整項工程研究項目的一部份。

 

E.3                  收水口/出水口位置及隧道路線

 

在本項目的發展過程中,曾考慮過不同的隧道路線及收水口/出水口位置。二零零三年六月完成的方案揀選報告確定了隧道路線及收水口/出水口位置。這詳細環境影響評估乃根據揀選報告中建議的方案對周遭環境的影響作出評估,研究結果的總結如下。

 

E.4                  興建方法

 

隧道及地下結構

 

主隧道利用鑽挖機興建。鑽挖機會從出水口O-1開始向收水口I-1挖掘。其他需要興建的相關地下結構包括豎井通道及漩渦式入水口

 

收水口I-1

 

收水口I-1工程包括興建維修平台及螺旋形通道,主要工程有削坡工程安裝泥釘興建擋土牆土地平整、挖掘及打樁。

 

收水口I-2

 

收水口I-2工程包括修改河道在河道西面興建擋土牆漩渦式收水口及其收水道豎井及地下排氣室豎井通道及連接隧道。

 

收水口I-3

 

收水口I-3工程包括興建漩渦式收水口及其收水道豎井地下排氣室豎井通道連接隧道、通道及斜坡工程

 

出水口O-1

 

出水口O-1工程包括興建隧道入口梯形排水口青山公路路底的方形排水渠螺旋形通道及在海旁的岩石護堤。

E.5                  空氣質素

 

建築工程可能產生塵埃,而相關的土方工程、物料處理及興建隧道等不同的建築活動預料會引起短暫而輕微的塵埃影響。建議在施工期間依照「最佳執行指引」實施有效的工地措施,以防止建築活動中產生塵埃。

 

E.6                  噪音

 

如果沒有採用噪音緩解措施,相關的土方工程、挖掘工程等不同的建築活動預料會產生噪音影響。而使用有靜音裝置的機械及安裝活動式隔音屏障可以阻止噪音從建築範圍影響到附近的地方。

 

E.7                  水質

 

當採用適當的緩解及預防措施,在施工期間帶來的水質影響會減至輕微。預料在運作期間雨水排放所產生的影響非常輕微。

 

E.8                  廢料

 

興建隧道時所要處理及棄置的廢料對環境的潛在影響已於報告內評估。雨水排放隧道運作對環境的影響預料並不嚴重,沒有需要進行詳細評估。評估建議包括在施工期間執行一個有效的廢物管理計劃。在評估中得出的結果顯示有關興建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所帶來的廢物處理、貯存及棄置的潛在環境影響,皆能符合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技術備忘錄的要求。

 

E.9                  生態

 

在本項目範圍記錄的生態資源,包括林地、種植園、草地、鄉村果園、河道、潮間生境(人造/已受干擾海岸)及已發展/城巿化土地,以至其他相關的野生生態。這些生境、林地及河道生境(三疊潭河道及曹公潭河道)具有中等生態價值,其餘的生境則只具有低至中的生態價值。三疊潭中游(近收水口I-2位置)預期受到低至中等的影響;隧道的興建和運作對曹公潭河道(近收水口I-3位置)所造成的直接生態影響預期會很少。本項目將不會影響工程範圍及附近之稀有或受保護品種。對河道的天然河床及河堤的損失,以及對收水口(特別是收水口I-2I-3)下游天然生境的潛在影響已經減至最低,並且作出適當的緩解。當實施建議的緩解措施後,預期剩餘的影響不會太嚴重。由於部份三疊潭和曹公潭河道(近收水口I-2I-3位置)一直被附近居民產生的污水所影響(以致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偏低),加上收水口設施經過特別設計以減低對附近生境的影響,所以預料興建收水口對所用的土地及附近的生態帶來的影響將為可接受水平。並預期不會對擬建之生態公園造成壞的生態影響

 

E.10              文化遺產

 

從文獻記錄以及考古勘測的結果顯示,本項目範圍內並沒有具考古價值的重要遺產,因此不需要提供對古跡影響的緩解措施。

 

於本項目範圍內進行的遺跡勘測列出屬第三級保護文物的老圍普光園寺及86幢歷史建築物。除了小部份位於老圍、三疊潭及油柑頭外,其餘的都座落於隧道的路線和收水/出水口的70米之外。

 

工程產生的震盪對老圍附近的歷史建築物的潛在影響已被評估,並且建議適當的緩解措施,包括採用產生最少震盪的施工方法、進行施工前勘測以確定疑受影響建築物的現有狀況及進行如環境監察及審核手冊所載的震動監察。

 

E.11              生命危害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的研究概要,本項目並不需要於夜間存放爆炸物,故不需要進行對生命危害的評估,而且在鑽爆過程中會有嚴格的監控及監察程序,以盡量減低對附近環境的影響。

 

E.12              業影響

 

根據水產資源和捕魚業營運、以及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捕魚作業及生產問卷調查的資料所示,於本項目範圍的漁產價值介乎中至低價。

 

因預計本項目不會影響水質和破壞生境,所以本項目的建造工程及運作不會對捕魚業產生影響。

 

對水質影響的緩解措施相信對紓緩捕魚業的影響亦有所幫助,因此並沒有需要推行對捕魚業影響的緩解措施。水產資源的資料主要來自漁農自然護理署。

 

E.13              環境監察及審核

 

環境監察及審核主要確定了對於空氣質素、噪音、震盪、水質及生態方面的緩解和保護措施,並建議進行日常監察以確保緩解措施得以正確並有效地推行。

 


E.14              總結

 

環境影響評估已根據環境保護署研究概要ESB-069/2001所列出的要求完成。建議的隧道路線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案。為秉承渠務署的環境保護政策,雨水排放隧道的初步設計乃基於減低環境生態影響和減少產生廢料的原則。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顯示,如果建議的緩解措施能夠切實執行,隧道的興建和運作並不會對附近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

 

擬建雨水排放隧道的收水口/出水口位置及隧道路線曾與有關政府部門作出深入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亦已被納入本項目的評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