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 1

2       工程項目說明... 1

2.1     本工程項目必要性... 1

2.2     的位置和研究區... 2

2.3     工程項目... 2

2.4     工程... 3

2.5     不同方案的考... 3

3       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結... 4

3.1     空氣質... 4

3.2     人體健康風險評... 4

3.3     廢物管理影... 5

3.4     影響... 5

3.5     生態影... 5

3.6     噪音... 6

3.7     景觀及視覺... 7

3.8     堆填區氣風險... 7

3.9     監察與審核... 7

3.10   ... 7

 

附圖目錄

 

1     建議污泥處理設施位置

2     建議的污泥理設施工程範圍


 


1                    引言

 

1.1.1        本工程項目是要建造一個每天可以處理2,000濕噸脫水污泥的污泥處理設施。本污泥處理設施將採用流化床焚燒法處理從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及其他10個地區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並擬建於曾咀煤灰湖(見1)。

 

1.1.2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簡稱「環評條例」)附表2IG.3項(有關建造及營運一個垃圾焚燒能力超過每天50公噸的垃圾焚燒爐)及附表2II部第8項(有關處置粉狀的燃料灰、爐底灰或石膏的廢物處置設施的解除運作),本工程項目是一個「指定工程項目」。因此,根據環評條例,本工程項目在實施前,必須領取環境許可證。環境保護署(簡稱「環保署」)於200710月發出本工程項目的環評研究大綱(編號ESB-169/2007),以便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研究。

 

1.1.3        這項環評研究是根據污泥處理設施的參考設計而進行,目的是要就本工程項目的施工和運作,以及於同期進行的相關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提供有關影響性質和範圍的資料。

 

2                    工程項目說明

 

2.1              本工程項目的必要性

 

2.1.1        現時,由污水處理程序產生的污泥會在污水處理廠內脫水,然後運送至堆填區處置。經脫水後的污泥,其含水量仍然偏高,因此必須以1:10的比例,與都市固體廢物和建造廢物混合一起棄置,以防止堆填區倒塌。

 

2.1.2        然而,現時這種做法難以長期持續,原因如下:

 

Ÿ         污泥會佔用了珍貴的堆填區空間,而堆填區的容量將於2010年期間飽和。

Ÿ         棄置可生物分解的廢棄物(如污泥)於堆填區並不符合國際發展趨勢。

Ÿ         由於都市固體廢物及建築廢物將會因應根據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 所推行的各項操施而下降,相對地污泥的數量將會因應淨化海港第二期甲及其他污水處理廠的提升及改善計劃而上升,現時的1:10 堆填比例將難以維持。

2.1.3        本港正迫切需要一個污泥棄置的替代方案以解決污泥問題。

 

2.2              項目的位置和研究區

 

2.2.1        污泥處理設施擬建於曾咀東煤灰湖,其位置處於新界西北岸,鄰近稔灣。該處是海岸地區,位於龍鼓灘發電廠東北,毗鄰新界西堆填區;其北面是后海灣。有關該污泥處理設施的工程區範圍,請參閱2。計劃中的污泥處理設施約佔地7公頃,將會新建一條臨時行車橋,跨過現有新界西堆填區和煤灰湖之間的河道,再通往擬建地點。新界西堆填區擴展計畫將考慮及研究興建另外的臨時及永久通道,以配合堆填區的分期擴展工程。

 

2.3              工程項目範圍

 

2.3.1        本工程項目主要包括下列部份:

 

焚化設施

Ÿ           污泥接收、存放及進料系統

Ÿ           流化床焚燒爐

Ÿ           廢物熱能回收及發電系統

Ÿ           煙氣處理系統

Ÿ           煤灰儲存及處理系統

Ÿ           渣滓儲存及處理系統

Ÿ           流化床用沙儲存及處理系統

Ÿ           反應劑接收及儲存系統

Ÿ           程序控制及監察系統

 

輔助及支援設施

Ÿ           行政大樓、教育中心和化驗室

Ÿ           過磅橋

Ÿ           維修工場及公用設施場地

Ÿ           污水收集系統及污水處理廠

Ÿ           供水系統及化淡廠

Ÿ           排水系統

Ÿ           除臭系統

Ÿ           車輛清洗設施

Ÿ           場地保安

Ÿ           通道

 

解除曾咀煤灰湖的運作

Ÿ           與解除曾咀煤灰湖運作有關的工程。

 

2.4              工程計劃

 

2.4.1        污泥處理設施的設計、建造、營運和維修都打算以「設計–建造–營運合約」的形式進行。現時預計,將於2010年初動工,至2012年底竣工。這個污泥處理設施的設計使用期為20年。

 

2.5              不同方案的考慮

 

技術選擇

 

2.5.1        是次研究檢討了過去有關污泥處理的研究結果,以及最新的污泥處理技術資料,並建議多個較為適合的方案,包括焚燒法和熱能乾燥法。然後根據環境、工程和經濟等方面的考慮,對各個方案進行全面評估,從而選出最適合的方案。評估結果認為焚燒法是最可取的方案,其優點如下:

 

Ÿ           總成本低;

Ÿ           需運往堆填區處置的最終廢物體積大幅減少;

Ÿ           焚燒過程所產生的熱能可以再用。

 

位址篩選

 

2.5.2        是次研究於下列地區為污泥處理設施物色多個可選地點,並加以評估:

 

Ÿ           南丫島石礦場

Ÿ           石鼓洲

Ÿ           下白泥

Ÿ           屯門港口

Ÿ           昂船洲

Ÿ           南丫島西

Ÿ           小蠔灣

Ÿ           鐵蔘洲

Ÿ           稔灣

 

2.5.3        評估結果認為,基於下列事項,位於稔灣的建議地點是最適合建造污泥處理設施的地點:

 

Ÿ           該地點遠離住宅區,選址附近是龍鼓灘發電廠和新界西堆填區等設施。

Ÿ           這個地區現時沒有任何指定的土地用途,亦沒有任何發展計劃。

Ÿ           這個地點可以經陸路和海路前往,方便工程的進行和運作;

Ÿ           這個污泥處理設施建議位址不會造成不可接受的水質影響、海洋生態及漁業影響、陸地生態影響和景觀及視覺影響。

 

 

3                    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結果

 

3.1              空氣質素

 

3.1.1        本工程項目在施工期間的潛在空氣質素影響主要來自挖掘工程、物料處理、填土工程和風化所產生的施工塵埃。在實施「空氣污染管制(建造工程塵埃)規例」所註明的緩解措施後,附近的空氣質素敏感受體只會受到輕微的塵埃影響。

 

3.1.2        在污泥處理設施運作時,影響空氣質素的可能來源包括焚燒工序通過煙囪所排放的空氣,以及現場污水處理廠和污泥接收處所產生的氣味。

 

3.1.3        此外,屯門區其他現有和已規劃的氣體排放來源也會造成累積空氣質素影響,其中包括龍鼓灘發電廠、青山發電廠、青洲英泥廠、新界西堆填區和擬建的新界西堆填區擴展計劃、環保園、紹榮鋼鐵廠等。

 

3.1.4        本工程項目會為污泥處理設施裝設空氣污染控制及煙囪監察系統,藉此確保污泥處理設施煙囪的排放物會符合嚴格的上限目標,亦即相等於香港和歐盟委員會所規定的廢物焚燒標準。此外,亦會收集由污泥處理設施的運作而可能產生的有氣味排放物,然後利用焚燒過程加以消除,或經過通風系統傳送至除臭設施,然後才排放至大氣中。

 

3.1.5        在實施可行的空氣污染控制後,本工程項目不會對附近和在較遠的屯門新市鎮的所有空氣質素敏感受體構成不良的累積空氣質素影響。

 

3.2              人體健康風險評估

 

3.2.1        是次環評除了評估一般空氣質素影響外,亦評估了接觸污泥處理設施所排放的可致癌污染物而患癌的風險。在個人終身患癌風險方面,污泥處理設施排放物的最高患癌風險預測為水平屬「合理切實可行的低」。

 

3.2.2        是次研究評估了污泥處理設施對最受影響的人類受體可能造成的累積急性及長期非致癌健康影響,並把結果與本地和海外的指引水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若與建議的接觸上限/參考水平相比,非致癌化學品的影響屬微不足道。

 

3.2.3        此外,亦評估了污泥處理設施在運作時所運送、存放和處理的脫水污泥中的微生物。結果發現25種潛在危險與污泥處理設施運作時產生和排放的微生物有關。在考慮過現有/預期的安全設施後,發現該25種潛在危險的風險水平全屬可以承受,其水平為「合理切實可行的低」。

 

3.2.4        是次研究亦評估了施工和運作期間,可能由煤灰所散發的氡氣而造成的潛在健康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在污泥處理設施,或設施旁的平整後/運作中的煤灰湖區進行戶外工作的工人,都不會有顯著的放射風險。一名工人若每年有2000小時在一個煤灰湖的戶外工作,約相當於每年接觸有效劑量0.19 mSv。這個數值若與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建議一般公眾的每年上限1 mSv相比,實屬微不足道。由於因直接暴露於氡氣下工作的工人所引起的潛在風險為低及因本工程項目不會在工程範圍以外處理煤灰,所以對本工程範圍以外的空氣質素敏感受體,由煤灰而造成的風險也較屬微不足道。從各種文獻研究所知,污泥處理設施的施工和運作所造成的氡氣健康風險屬微不足道。

 

3.3              廢物管理影響

 

3.3.1        本工程項目在施工階段產生的廢物種類包括建造築時所產生的建造及拆卸物料(簡稱「拆建物料」)、工作人員所產生的一般垃圾,以及建造機器和設備所產生的化學廢物。若嚴格按照認可的方法來處理、運送和處置廢物,並採用良好施工方法,預計本工程項目在施工階段不會造成不良的環境影響。

 

3.3.2        在運作期間,經焚燒過程處理後的污泥將只剩下爐灰(底灰及飛灰)和煙氣淨化殘留物。爐灰和煙氣淨化殘留物均會被檢查,以確保合符建議的焚燒殘渣污染管制上限,之後才會運往堆填區處置。煙氣淨化殘留物可能需要在棄置前先作處理。

 

3.3.3        污泥處理設施在運作時,會使用或產生有限數量的化學劑或化學廢物。在妥當實施報告所建議的防止污染方法及回應程序後,污泥處理設施在運作時可能造成的污染會屬輕微。

 

3.4              質影響

 

3.4.1        本工程項目在施工階段影響水質的可能來源包括工地的徑流和排水、建築時所產生的污水,以及工作人員所產生的污水。在實施是次研究所建議的緩解措施,以及專業人士環保事務諮詢委員會專業守則PN 1/94號所闡述的施工方法後,預計本工程項目對水質不會造成不可接受的剩餘影響。

 

3.4.2        本工程項目在運作階段會產生污水,其來源包括廠內人員所使用的衛生設施和污泥處理的工序。所有產生的污水都會排放至廠內附設的污水處理廠,然後以薄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經處理後的污水,會於廠內循環再用,因此,不會有污水排放至后海灣沿岸海域。

 

3.4.3        由化淡廠排出的鹹水,其水質需符合后海灣水質管制區的相關排放標準,並以低速排放。因此,本項目不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3.4.4        為了預防在運送、存放和處理脫水污泥時有微生物散入附近水體,污泥處理設施將妥善地設計,並會實施是次研究所建議的「風險控制措施」。因此,預計本工程項目不會造成任何不可接受的水質影響。

 

3.5              生態影響

 

3.5.1        是次研究檢討了相關的文獻,亦在旱季和雨季進行了全面生態調查,以便了解評估區內生態情況。評估區內共發現了九種生境,包括煤灰湖、次生林地、草地/灌木地、植林區、水道、已發展區/已滋擾區、果園、海堤和沿岸海域。區內亦記錄到具保育價值的生物,包括3種植物和27種動物。

 

3.5.2        區內大部份已知生境都只具低生態價值,但附近的兩條小溪、東煤灰湖和次生林地則具低至中等生態價值,而中煤灰湖則屬中等。

 

3.5.3        在本工程項目影響下, 總共約有7.8公頃生境會永久喪失。其中超過79%是人工生境,包括約6公頃煤灰湖,0.1公頃已發展區/已滋擾區、0.02公頃植林區,以及1.6公頃草地/灌木地。在建造行車橋時,河口的其中一小部份會受到影響。因為本工程項目是在陸地進行,所以不會對海洋生態構成影響。

 

3.5.4        污泥處理設施的建造工程會影響東煤灰湖具低至中等生態價值的小鸊鷉的潛在繁殖地。這個影響屬於輕微,因為東煤灰湖並非其主要的覓食及繁殖地,而旁邊的中湖亦有相近的生境可供小鸊鷉使用。

 

3.5.5        擬建的污泥處理設施在施工和運作期間,都可能間接影響這些生境和當中的野生動物,因為人為滋擾/活動和車輛進出工地的噪音等都會增加。

 

3.5.6        是次研究建議了多項緩解措施,例如在工地邊界及通道提供3米高圍板,以及在本工程項目工地邊界及兩旁通道提供屏障(例如: 以攀藤植物及植林區作圍欄) 、良好施工方法、使用低噪音的建造方法和機器,控制潛在沉積/水質影響的措施,以及改善生境的措施(例如:為小鸊鷉多建水塘及植樹),以便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潛在間接影響。為確保小鸊鷉之繁殖活動不受工程之影響,工程會在富經驗的生態學家徹底檢查後,確保工地活動不會影響任何小鸊鷉之繁殖活動才施工。

 

3.5.7        在實施各項建議緩解措施後,本項目在施工和運作時,都不會對生態資源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所有緩解措施的實施情況,都會按照環境監察與審核計劃,進行定期審核。

 

3.6              噪音影響

 

3.6.1        在本工程項目工地邊界300米範圍內,沒有發現任何現有或已規劃的噪音敏感受體。預計本工程項目在施工時,以及污泥處理設施的固定機器在運作時,都不會造成噪音影響。

 

3.6.2        為了探討污泥處理設施在運作時所產生的路上交通可能造成的交通噪音影響,是次研究對在2012年污泥處理設施啟用前﹑2027年污泥處理設施運作期間和2027年污泥處理設施沒有運作的情況進行了交通噪音影響評估。

 

3.6.3        評估結果顯示,污泥處理設施所產生的路上交通預測噪音,不會令龍鼓灘路沿線的噪音敏感受體所感受的交通噪音影響顯著增加。

 

3.7              景觀及視覺影響

 

3.7.1        在工地的500米範圍內共有七個景觀資源和五個景觀特色區。本工程項目對這些景觀資源和景觀特色區的影響並不顯著,但煤灰湖和海岸屬例外。本項目會實施多項緩解措施,例如對污泥處理設施進行適當的美觀設計,令該設施能夠配合毗鄰的景觀環境;以及綠化工地邊界,以提供景觀屏障;還有改善海濱地區等。在實施緩解措施後,景觀資源和景觀特色區所受到的長遠剩餘影響會減少至毫不顯著或輕微。

 

3.7.2        在視覺影響區內共有十個視覺敏感受體。這些受體對變化的敏感程度大都偏低,因此,影響程度也屬微不足道或偏小。所以,其中七個視覺敏感受體在施工和運作階段所受到的視覺影響會屬毫不顯著或輕微。然而,蛇口居民和日後污泥處理設施旁通道的使用者,都會受到中等程度的視覺影響,而對白泥居民的影響則屬顯著。因此,本工程項目會在施工和運作階段實施多項緩解措施,以減少視覺敏感受體的潛在視覺影響。在實施緩解措施後,視覺敏感受體所受到的長遠剩餘影響會減少至毫不顯著或輕微。

 

3.7.3        總括而言,這個擬議發展項目在施工和運作階段實施適當的緩解措施後,剩餘的景觀及視覺影響都會在可接受水平。

 

3.8              堆填區氣體風險

 

3.8.1        是次研究採用了「源頭–途徑–目標」分析法,評估了現有的新界西堆填區及其擴展計劃對本工程項目造成的沼氣危險。評估結果顯示,現有的新界西堆填區對本工程項目的施工和運作階段所構成的整體風險水平屬偏低,而該堆填區的擴展計劃則會構成中等程度的風險。

 

3.8.2        是次研究為本工程項目建議了多項保護措施,以保障工地工人及所有現場人員的安全。預計本工程項目不會受到不良影響。

 

3.9              環境監察與審核

 

3.9.1        本工程項目的環境監察與審核要求均在「環境監察與審核手冊」上註明。該手冊包含了對基線情況和符合程度的監察計劃、環境保護及緩解措施的實施時間表、環境監察與審核的匯報程序和投訴處理程序等詳情。

 

3.10          總結

 

3.10.1    是次環評就本工程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確定了影響的性質和範圍。並在有需要的地方,建議緩解及控制措施以把環境影響減少至可接受的水平。

 

3.10.2    在實施建議的緩解措施後,本工程項目在環境保護方面屬可以接受,而且預計不會有任何不可接受的剩餘影響。環評報告中已經闡述了各項建議緩解措施的實施時間表。為了確保能夠妥善地實施各項建議緩解措施,「環境監察與審核手冊」亦已註明各種監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