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此份報告是應我方業主的要求和指示特別製作。任何不相關的第三方不得使用和作為參考,我方也不向任何第三方承擔責任。 項目編號 |
|
|
|
||
奧雅納工程顧問 香港九龍塘達之路80號又一城5樓 電話+852 2528 3031 傳真+852 2268 3955 |
|
文件確認 |
||||||||||||
|
|
|
|||||||||||
|
|
|
|
||||||||||
合約編號CE 18/2012 (CE) |
|
||||||||||||
|
|
||||||||||||
|
|
|
|
||||||||||
檔案名稱 |
環境影響評估行政摘要 |
|
|||||||||||
5.22 |
|
||||||||||||
|
|
|
|||||||||||
227724-REP-064-02 |
|
||||||||||||
|
|
|
|
|
|||||||||
檔案名稱 |
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行政摘要 |
|
|||||||||||
|
|
|
|
||||||||||
最終版 |
11/4/2014 |
最終版 |
|
||||||||||
|
編制 |
檢查 |
批准 |
|
|||||||||
各部門 |
朱家敏 |
陳兆源 |
|
||||||||||
|
|
|
|
||||||||||
|
|
|
|
||||||||||
最終版 2 |
26/5/2014 |
檔案名稱 |
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行政摘要 |
|
|||||||||
報告概述 |
最終版 2 |
|
|||||||||||
|
編制 |
檢查 |
批准 |
|
|||||||||
姓名 |
各部門 |
朱家敏 |
陳兆源 |
|
|||||||||
簽字 |
|
|
|
|
|||||||||
|
|
|
|
||||||||||
最終版 3 |
11/6/2014 |
檔案名稱 |
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行政摘要 |
|
|||||||||
報告概述 |
最終版 3 |
|
|||||||||||
|
編制 |
檢查 |
批准 |
|
|||||||||
姓名 |
各部門 |
朱家敏 |
陳兆源 |
|
|||||||||
簽字 |
|
|
|
|
|||||||||
|
|
|
|
||||||||||
|
|
檔案名稱 |
|
|
|||||||||
報告概述 |
|
|
|||||||||||
|
編制 |
檢查 |
批准 |
|
|||||||||
姓名 |
|
|
|
|
|||||||||
簽字 |
|
|
|
|
|||||||||
|
|
|
|||||||||||
|
|
文件查證 |
|
ü |
|
|
|||||||
|
|
|
|||||||||||
1.1
項目背景
1.1.1 安達臣道石礦場於1956 年起開始營運。於1998年,九龍中部及東部發展綱領建議利用安達臣道石礦場一幅約40公頃的平台 (即上石礦場,現稱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 和安達臣道以西約20公頃的地方 (即下石礦場,現稱為安達臣道發展計劃) 作新住宅發展之用。
1.1.2 下石礦場的地盤平整現已展開。合約編號為CV/2007/03 -「安達臣道發展計劃-地盤平整及相關基建工程」。
1.1.3 規劃署於2011年1月27日委託奥雅納工程顧問進行合約編號 CE 4/2010 (TP) - 「安達臣道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規劃研究」(下稱「規劃研究」),以探討「上石礦場」未來的土地用途和研究其發展潛力。「規劃研究」的建議及其建議發展大綱圖提供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未來發展的基礎。
1.1.4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12年10月26日委託奥雅納工程顧問進行合約編號CE 18/2012 (CE)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 – 勘查研究」,就有關規劃研究中建議的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計劃、其相關的道路改善工程及連接到觀塘市中心和附近港鐵站的行人通道,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
1.2.1 本項目的研究區 (見圖號227724/E/0001) 位於東九龍市區東北面邊緣的大上托西南面山坡,靠近觀塘、藍田及秀茂坪的主要人口中心。研究區佔地約86公頃,當中包括約40公頃的平台。
1.3.1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 (環評) 條例第5(1)條的規定,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 (本項目) 的項目簡介 (編號PP-465/2012) 已於2012年5月8日提交予環境保護署署長 (“環保署署長”) 以申請環評研究概要。根據環評條例第5(7)(a)條,環保署署長已於2012年6月19日發出環評研究的研究概要 (編號ESB-247/2012)。
1.3.2 本環評研究的目的是提供本項目及同時間展開的相關工程,在施工和運作期間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性質和程度的資料。這些資料將有助於環保署署長作出以下的決定:
(1) 任何因本項目而可能出現的不良環境影響的整體可接受性;
(2) 在可行的情況下,本項目在詳細設計、施工和運作階段中為紓緩不良環境影響而需符合的條件和要求;和
(3) 實施建議的緩解措施後,剩餘影響的可接受程度。
1.4.1 本項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屬於環評條例附表3第1項的指定工程項目: “研究範圍包括20公頃以上或涉及總人口超過100,000人的市區發展工程項目的工程技術可行性研究”。
1.4.2 另外,本項目亦包括在研究區內的擬建岩洞發展和在連德道/秀茂坪道路口、清水灣道/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L1路路口及由順利邨道駛入新清水灣道的合流車道的道路改善工程。這些相關工程屬於環評條例附表2第I部中的指定工程:
(1) 擬建岩洞發展:Q.2項 – 地下石洞
(2) 道路改善工程:A.1項 – 屬快速公路、幹道、主要幹路或地區幹路的道路,包括新路及對現有道路作重大擴建或改善的部分
1.4.3 這兩個附表2的指定工程的位置列於圖號227724/E/0002。本環評已就這兩個附表2的指定工程的潛在環境影響進行了審查,得出結論為這兩個指定工程並不會產生不可克服的環境影響。然而,這兩個附表2的指定工程將根據環評條例進行個別的環評研究以進一步研究其詳細的環境影響。
2.1.1 本項目包括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及其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以住宅用地為主導的建議發展大綱圖已通過規劃研究完成。此發展大綱、項目範圍內的相關基礎設施和主要工作概述如下。
2.2.1 行政長官於2010/11年的施政報告中表示,在未來10年,政府打算撥出土地,以平均每年供應20,000個新的私營單位、15,000個公屋單位、5000個「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 (置安心)」單位和5,000個居屋單位。規劃研究期間曾諮詢觀塘及西貢區議會,委員同意本項目的研究區應作住宅發展以滿足房屋需求。由於研究區包括約40公頃的發展平台並相鄰觀塘市區,故具有較高的潛力去滿足全港性的房屋需求,也可以容納區域性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
沒有本項目時將來可能出現的環境情況
2.2.2 由於本項目研究區為石礦場,在這經常受干擾的環境下,其生態價值極低。根據修復工程合約 (編號:GE/96/10),石礦場暴露的岩面上將會廣泛種植樹木和灌木以修復石礦場的景觀。
2.2.3 如果沒有建議的發展項目,在修復工程合約下種植的植物會漸趨成熟。一些棲息地預期可能在未來因生態演替已增加其生態價值,例如灌木地成熟為林地。
2.2.4 然而,如果沒有建議的發展項目,研究區將成為一個大面積的空置政府土地。並將失去一個得以滿足當地社區的社會需求,以及通過在研究區創造休閒空間,開發旅遊和建立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以提升地區經濟的機會。由於不太可能在附近地區找到與本項目研究區擁有相同發展潛力的替代土地,若沒有建議的發展項目,將難以滿足市區的房屋需求。
2.3
建議發展大綱圖及對其他方案的考慮
2.3.1 經過仔細和全面考慮過從規劃研究階段中收集到的社區意見及本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結果後,建議發展大綱圖已得到改良和確定。
2.3.2 圖號227724/E/0003展示了最終建議發展大綱圖。其中主要的規劃參數列於表2.1:
表2.1: 最終建議發展大綱圖主要的規劃參數
規劃參數 |
|
總人口 |
25,000 |
私人房屋人口 (單位總數) |
7,530 |
資助房屋人口 (單位總數) |
1,880 |
住宅組合 (私人/資助房屋比例) (根據目標人口或單位總數) |
80:20 |
平均地積比率– 私人房屋 |
4.2 |
平均地積比率 – 資助房屋 |
6.3 |
2.3.3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過程中,為了令本項目以一個更環保的方式來實施,作出了以下的考慮:
(甲)
L4道路的路線已進行修訂,以大幅降低所需的岩石切割量;
(乙)
作為一種替代施工方法,通往寶琳路的通道將採用開挖隧道的方式來興建,以減少所需的挖掘、減少受影響的林地面積和保護周圍的自然生境;
(丙)
與土力工程處和礦場營辨商進行了討論,在現時的“安達臣道石礦場重整及美化工程”合約下進行附加的岩石挖掘。在這個安排下,大型的岩石挖掘工程將在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入伙前完成,因此對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居民所造成的建築滋擾可被減至最低;
(丁)
兩個擬建的排水儲槽將會合二為一。在這個安排下,被預留作興建其中一個排水儲槽的土地將被釋放,需挖出的廢土物料也將減少; 及
(戊)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的污水渠將透過一條經過改良的走線連接到寶琳路的尾井。此建議已與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項目小組進行商討,並同意位於安達臣道發展計劃項目範圍內的部分擬議工程將在該項目下進行,以減少未來的交通滋擾。
2.4
項目性質、益處、範圍和實施計劃
項目性質
2.4.1 本項目包括在約86公頃的研究區內 (其中包括約40公頃的平台) 的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作房屋和基礎設施發展。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內的發展規劃大致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文娛核心區、北面社區、南面社區和康樂網絡,並為25,000的目標人口提供多種類型房屋,以及基礎設施和社區設施。
項目的益處
2.4.2 本項目的益處,包括對環境的益處,大致描述如下:
土地使用規劃
(1) 提供約40公頃的平台作為一個發展空間以滿足市區的房屋需求。
(2) 提供一個創造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環境以優化周邊土地用途和都市環境的機會。
社會經濟範疇
(1) 提供一個增加住屋選擇以容納年輕人口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機會,使區內人口結構更均衡,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的社區。
(2) 憑藉其獨特的位置,地理環境,土地面積和視覺資源,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有潛力為本區居民和訪客提供一個嶄新的娛樂/休閒/旅遊地點。
(3) 旅遊發展將有助於當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就業機會,同時改善當區的設施和環境質素。
工程
(1) 提供一個利用岩洞和地穴的空間,釋放其他地區的土地資源及利用岩壁作康樂用途。
對環境的益處
(1) 本項目將提供一個機會從市區移除現有的石礦場 (即一塊光禿土地) ,並通過綠化以改善研究區現有的地貌,從而營造一個綠色宜居社區。
(2) 透過創造新的休憩用地、綠色幹道、石礦公園和充分連貫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區內與及毗鄰地區的行人通道,本項目將大大提升現有的石礦場光禿土地的景觀及視覺資源/視覺景象。
(3) 本項目將採取適當的建築和都市設計,在研究區內創造宜人的微氣候環境。
(4) 本項目的都市設計方案鼓勵使用公共交通進出研究區,以減少交通負荷和空氣/噪音污染。
(5) 透過本項目將可移除在現有石礦場內的碎石廠,混凝土配料廠和瀝青廠,和有機會清理這些潛在的污染土地。
(6) 由於本項目利用現有的土地,而不需進行填海工程,故可以減低探討將會改變天然海濱和海水資源的填海方案的需要。
2.4.3
本項目範圍和暫定的實施計劃的摘要在下表2.1中概述。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的施工期預計在2016年展開並於2026年完結。預期發展將分階段展開,預計2022年將有其中一半的人口遷入,而最終人口遷入預計會在2026年。
表 2.1: 項目範圍和暫定的實施計劃
工程組別 |
工程部份 |
工程安排/ 時間表 |
第1組 |
研究區內南面的地盤平整 |
這些工程部份已包括在本環評研究內/ 2026年中至2018年底 |
研究區內南面的區內道路網絡 |
||
經由寶琳路的主要對外通道 |
||
經由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區內道路的輔助對外通道及相關的巴士站和半密封式隔音屏障 |
||
配套基礎設施工程,包括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項目和安達臣道發展計劃之間行人連繫的雙向自動扶手電梯和行人隧道 |
||
研究區內南面的雨水排放系統 |
||
研究區內南面的污水系統 |
||
研究區內南面的供水系統 |
||
研究區內南面的園景美化 |
||
第2組 |
研究區內北面的地盤平整 |
這些工程部份已包括在本環評研究內/ 2018年初至2020年底 |
研究區內北面的區內道路網絡和相關的公共交通總站 |
||
研究區內北面的雨水排放系統 |
||
研究區內北面的污水系統 |
||
研究區內北面的供水系統 |
||
研究區內北面的園景美化 |
||
第3組 |
研究區內的排水儲槽 |
這個工程部份已包括在本環評研究內/ 2016年中至2019年中 |
第4組 |
觀景台 |
這個工程部份已包括在本環評研究內/ 2018年初至2020年底 |
第5組 |
研究區內的海水和食水抽水站 |
這些工程部份已包括在本環評研究內/ 2018年中至2020年底 |
研究區內的配水庫 |
||
第6組 |
連德道/秀茂坪道路口的道路改善工程,包括連德道的擴闊工程和一條連接連德道和秀茂坪道的行車天橋 |
本環評已討論了這些工程部份的環境可接受程度,而其詳細的環境影響將在根據環評條例進行的個別的環評研究作進一步的研究。/ 2017年初至2022年初 |
將軍澳隧道收費廣場的巴士中轉站 |
||
相關的地盤平整工程 |
||
第7組 |
清水灣道與安達臣道發展計劃中建造的L1路之間的路口改善工程,包括増設掉頭設施 |
本環評已討論了這些工程部份的環境可接受程度,而其詳細的環境影響將在根據環評條例進行的個別的環評研究作進一步的研究。/ 2017年初至2021年初 |
新清水灣道近順利邨道的合流車道的道路改善工程,包括延長合流車道長度 |
||
相關的地盤平整工程 |
||
第8組 |
岩洞發展 |
本環評已討論了這個工程部份的環境可接受程度,而其詳細的環境影響將在根據環評條例進行的個別的環評研究作進一步的研究。/ 2018年初至2020年底 |
2.5
施工方法
2.5.1 最可取的施工方法如下:
地盤平整工程
2.5.2 研究區將會成為一個淨輸入填料的工地,而並不會產生需棄置到公眾填料庫處置的惰性建造及拆卸物料。填料將被運到研究區,把該場地填補至平整水平。適當的填料來源將與公眾填料委員會和環保署協商後確定,並盡可能採用填料庫的公眾填料。運送公眾填料的路線將利用現有的安達臣道及/或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區內道路。
2.5.3 為了避免次生環境影響,將盡可能在技術可行和工程計劃許可的情況下減少廢土棄置。階段性的地盤平整方案是根據項目的入伙時間表來擬定。
研究區的道路網
2.5.4 道路網 (包括區內道路和對外通道) 的建造以及相關的排水系統、污水管網、供水管網和公用設施的建造將包括土方工程,公用設施敷設和鋪路。
研究區的園景美化工程
2.5.5 園景美化工程將在地盤平整工程完成後進行。由於主要涉及植物種植和小型行人設施,預計將不會對環境帶來影響。
排水儲槽
2.5.6 排水儲槽的面積約為6,600平方米。主要的建造工程包括儲槽的土方工程和混凝土工程與及其他配套設施的建造,包括通風管道、進風機房、除臭室、控制室和維修通道等。
配水庫
2.5.7 淡水和海水配水庫的面積分別約600平方米和約108平方米。主要的建造工程包括土方工程、斜坡工程、配水庫結構的混凝土工程和相關喉管及維修通道的建造。
觀景台
2.5.8 在現有的石坡上進行的平台搭建工作將是觀景台的主要施工活動。
岩洞發展和道路改善工程
2.5.9 岩洞發展和道路改善工程這兩個相關基礎設施的施工方法如下文。正如1.4節所提及,這兩個附表2的指定工程將根據環評條例進行個別的環評研究以進一步研究其詳細的環境影響。
岩洞發展
2.5.10 在現有石坡上進行開挖工程將會是岩洞發展的主要施工活動。
道路改善工程
2.5.11 道路改善工程 (例如道路擴闊工程和増設掉頭設施) 的主要施工活動包括斜坡工程和鋪路。為保持將軍澳道和現有橫跨將軍澳道的行車橋的交通流量和減少對現有的交通造成干擾,建造連接連德道和秀茂坪道的行車天橋時,將採用現場可調式移動模板的懸臂施工法。
施工階段
3.1.1 本項目在施工階段所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是來自各種建造活動,包括地盤清理工程、挖掘工程、回填工程、物料暫存、處理與運送,以及露天工地的風蝕等,所產生的塵埃。
3.1.2 本環評已進行量化揚塵評估及已考慮本項目與其他同期項目的累積影響,並根據「空氣污染管制 (建造工程塵埃) 規例」和環境監察及審核計劃中的施工要求,建議實施有效的揚塵控制。評估結果顯示需在工地每小時灑水一次,以控制揚塵至可接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