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署 香港環境保護2004
抱負和使命 序言 目錄 主頁 繁體 簡體 English
1. 香港環境保護 2. 公眾的環保意識 3. 顧客服務及合作夥伴 4. 環境評估與規劃 5. 空氣 6. 噪音 7. 廢物 8. 水質 9. 執法行動

 
資源材料
 
第一章
  香港環境保護
 

 

使命
我們的抱負為香港締造一個健康宜人的生活環境,鼓勵市民重視環保,明白須為自己和下一代著想,使這個生活環境得以持續。

 

 

為實現這抱負,我們運用專業知識和判斷力,並憑借在各個環境專科 汲取所得的工作經驗
制定和實行計劃,使環境得以改善、受到保護;
致力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推行環保法例;
參與城市規劃;
務求達至並維持高水平的環境質素。


匯源集資 成就美好環境

生活在香港,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喝著一樣的水,共享同一片土地。這些天然資源珍貴無比,卻又不費一分一毫,以致我們習以為常,重蹈了許多已發展國家的覆轍,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把周遭環境置諸腦後。回想昔日,經濟起飛帶來工廠和汽車廢氣,污水排進海港,堆填區廢物與日俱增,環保管制法規又未完善,引致環境質素日趨惡劣。政府有見及此,便成立了環境保護署(環保署),以施行防治污染措施,為香港重建美好環境。我們受命實施改善措施,全力為市民創造更清潔健康的環境。

要使環境變得清潔,投放金錢和資源乃在所難免,而這份投資亦最終會令全港市民受惠。自1986年環保署成立至今,政府已經投放數以億計的經費在本港推行保護空氣、水質和整治廢物的措施,令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然而,刻下的香港還有不少環境問題尚待解決。隨著本港和鄰近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我們的環境勢必承受更大的壓力,新的污染問題亦會叢生。若要在發展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令港人樂享健康環境,香港還需作出更多龐大的投資。

從環保署過往的種種成就可見,投資於環保實乃明智之舉。今日香港的泳灘水清沙幼,這全賴政府投資於新的污水收集及處理設施。就以2003年為例,全港共有23個泳灘水質良好,相比1986年僅有9個實已跨進一大步,環保署的泳灘水質監察計劃還揚威海外,世界衛生組織於2003年發表康樂活動水環境安全報告後,英國廣播公司同年10月便作出專題報導,肯定了香港環保署的努力。除了投放資源改善泳灘水質外,政府亦動用了14億元實施全面管制柴油車輛廢氣的計劃。此項措施令香港的空氣有顯著的改善,2003年路邊空氣的主要污染物水平自1999年至今降低了10%至20%,而車輛在路上噴黑煙的情況亦大幅減少。此外,環保署在1990年代共動用90億元更新技術落伍的廢物處理設施,新建設施全部符合嚴格的環保管制標準。

(上圖) 為市民創造清潔健康的美好環境。
(右圖) 污水處理系統改善後,泳灘水質顯著好轉,讓市民安心享樂。
(左圖) 為市民創造清潔健康的美好環境。
(右圖) 污水處理系統改善後,泳灘水質顯著好轉,讓市民安心享樂。



 

愈來愈多年青人及其他市民參與廢物回收活動。

愈來愈多年青人及其他市民參與廢物回收活動。

 

除以上的重大投資計劃外,環保署還推行了許多費用較輕的措施,而且取得不俗的成效。例如,環保署在大型發展項目的規劃初期提供意見,使新建住宅項目免受嚴重的交通噪音影響。此外,我們亦收緊了建築工程的監管法例,同時與建造業推展夥伴計劃,結果噪音投訴和檢控數字均明顯下降。至於其他夥伴則有飲食、汽車修理和物業管理業,環保署分別與業界成員推廣各類措施和活動,悉力紓減源於這些行業的各種污染問題。環境影響評估是環保署另一個工作重點,環評措施可確保環境影響得到正視,在大型項目獲批准動工前充分考慮環境因素。預防和整治措施固然重要,但公眾環保意識亦不容忽視。為培養關心環境的社會文化,我們多年來實施了許多推廣計劃,其中尤其致力在學校推行環保意識運動。至於污染投訴,我們已加強系統能力,藉此提高服務效率,確保可迅速回應和調查市民的投訴。

上述措施使香港的環境在各方面均獲得顯著的改善,也促使社會各界了解和支持環保署的工作。然而,我們面前還有不少挑戰,好像縈繞天際的煙霧、海港和河溪污染、堆積如山的廢物及其他環境問題仍造成莫大困擾。2003年,香港勇敢地迎接這些挑戰,悉心準備為明天作出英明的決策。就以廢物和水質管制計劃為例,環保署已就多個重大項目完成研究,現正進入諮詢階段,由公眾定奪未來路向,為香港創造健康美好的環境。

處理廢物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港現有的3個堆填區將會在7至11年滿溢,時間不足趕建新的堆填區容納每日產生的大量廢物。縱使公眾的環保意識日漸提高,市民透過各種途徑減少廢物,但廢物量下降的幅度卻不足以延長堆填區的使用壽命。環保署近年在全港各社區積極推行廢物循環再造計劃,目前,愈來愈多市民將廢物分類和回收再造,而大部份家庭的居所附近均有廢物回收設施和服務。現時運往堆填區棄置的廢物四成為建築廢物,為進一步消減廢物,環保署建議徵收建築廢物處置費。我們期望立法會可在2004年通過這項議案。徵收建築廢物處置費是國際常見的環保措施,近至越南遠至加拿大都有這類收費,在這方面香港可算步伐較慢,為急起直追,香港也許需要研究應否推出「產品責任計劃」,規定製造商分擔一定比例的廢物回收和處置費用。然而,循環再造和開徵廢物處置費雖可促進公眾減少廢物,但畢竟並非周全的治本方案。

有見及此,環保署現正研究多套廢物處理和處置方案,以應付現在和未來的廢物量。這些方案包括建造設施縮減廢物體積、擴建現有堆填區和建造新堆填區。誠然,所有方案都費用不菲,但公眾必須及早作出決定,否則在短短數年間,香港的廢物便會無處可容。環保署將於2004年就以上方案諮詢公眾,據此落實最富成本效益和對環境影響最輕的措施。

水質污染是困擾香港的另一環境問題。《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實施後,維港中部和東部水質明顯改善。接下來的第二期計劃將收集海港其他部份的污水,同時可能順應公眾意願採用更高級的污水處理系統,確保經處理的污水可安全地排入海港,而不是按原訂計劃經深海隧道引流至南中國海排放。污水經過更高級處理,海港當然會變得更潔淨,但費用卻會遠高於原本規劃的系統。政府將於2004年諮詢公眾意見,讓市民決定應否作出這項重大投資。

同樣,空氣污染問題能否妥善解決,不多不少亦取決於金錢因素。政府近年不遺餘力地消減本地污染源,效果相當理想。相對來說,造成煙霧的區域性污染就複雜得多,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徹底解決。香港與廣東省政府現正緊密合作,致力在2010年之前攜手解決這個影響兩地的環境問題。雙方的研究顯示,若要改善空氣質素,香港需要繼續消減汽車廢氣和加強管制發電廠廢氣,這些舉措費用不輕,環保署準備在數年內諮詢公眾,看來市民屆時又要作出困難的抉擇。

多年來,香港市民一直可免費享用政府提供的環保服務,即使象徵式的津貼收費也毋須支付。其後政府首次在化學廢物處理中心開徵服務費,但收費率亦訂於極低水平,僅可應付30%的營運開支。至於排污費則只佔污水收集、處理及處置費用的極低比例,而堆填區則尚未實施收費制度。回想公共收益可觀的年代,所有環保服務的成本都由政府一力承擔,但在公共開支大幅削減的近年,政府再也無法負起這個重擔,故此刻下的趨勢是由公眾分擔一定費用或將服務外發予私營承辦商。公眾必須認知一點,天清水澄有其代價,若要廢物遠離身邊也需付出費用,皆因環境一旦遭受破壞,便只有付出更多才可令香港再現清新美態。

香港青馬大橋。
香港青馬大橋。

    環境保護署

環保署是專責推行環保措施的政府部門,肩負改善環境和預防新污染問題的重任。在1986年環保署成立之前,香港的環保工作分別由多個部門執行。環保署的職責包括:建議政策、執行環保法例、監察環境質素、提供各類廢物的轉運、處理及處置設施、就城市規劃和新公共政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向政府提供意見,以及處理污染投訴和污染事件。

環保署的執法工作由屬下6個地區污染管制辦事處負責,這些地區污染管制辦事處並致力與各界拓展夥伴關係和建立聯繫網絡。除了執行法紀,環保署亦積極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轄下的社區關係組正是專責推廣環保意識和鼓勵公眾參與各類環保計劃。環保署的網頁(http://www.epd.gov.hk)資料豐富齊全,讓市民時刻均可掌握香港的環境概況,網上資料包括每小時更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和每星期發布的泳灘水質等級。環保署每年編製的環保工作報告詳述部門的種種政策和內部運作情況,全文在網上登載。

 (左圖) 環保署署長羅樂秉先生在香港環境法律學會年會發表題為「香港環境法例20年回顧」的演說。
(右圖) 環保署2003年發表的環保工作報告。
(左圖) 環保署署長羅樂秉先生在香港環境法律學會年會發表題為「香港環境法例20年回顧」的演說。
(右圖) 環保署2003年發表的環保工作報告。
   

    環境保護署組織架構圖

--------------------------------------------------------------------------------------------------------------------------------------------

環境保護署組織架構圖
放大圖

   

    締結亞洲及國際夥伴關係

與中國內地環保機關合作

香港與廣東省接壤,地理環境一脈相連,兩地的官方環保機關早於1990年開始接觸交流,還定期聚首研討如何管制污染和攜手推展行動計劃。1999年,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和廣東省省長同時宣布成立「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合作小組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監察和改善區內的空氣質素。2002年,小組確立了多項改善區域性空氣質素的目標,2003年則通過珠江三角洲的空氣質素管理計劃,另籌備設立區域性空氣質素監測網,預計於2004年正式運作。

環保署與廣東省通力合作之餘,亦與內地其他環保局共謀改善環境的良策。2003年,深圳環保局與香港環保署完成《大鵬灣水質區域管制策略聯合研究》,並根據雙方在保護后海灣的合作模式上,擬訂行動計劃,攜手保護大鵬灣的水質。過去兩年,上海環保局官員與環保署兩度展開交流計劃。這套計劃的目的是拓闊參與官員的視野、促進經驗交流和鞏固兩地的溝通和夥伴關係。與此同時,香港環保署及海關部門官員去年亦與中國內地同儕聯手打擊越境非法活動,防止不法商人轉運危險電子廢物。

我們與中國內地各地環保機關的跨界合作亦取得進一步的進展。2003年,環保署拓展與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的合作,專注推廣環境影響評估。中國內地在2003年剛實施新的環評法,香港在這方面經驗較豐富,因此未來將會與內地作更緊密的合作和交流,與各環保機關分享推行環評的心得、實務守則和知識。

(左圖)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先生(中)與上海市政府交換計畫官員會面。
(右圖) 環保署同事歡迎上海環保局的曾一雄先生(中右)。
(左圖)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先生(中)與上海市政府交換計畫官員會面。
(右圖) 環保署同事歡迎上海環保局的曾一雄先生(中右)。

加拿大環境部部長戴維安德森先生與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在本港續訂兩地合作諒解備忘錄。
加拿大環境部部長戴維安德森先生與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在本港續訂兩地合作諒解備忘錄。

與加拿大的合作活動

加拿大與香港於1992年簽訂首份《環境事宜合作諒解備忘錄》,去年這份備忘錄順利續訂。加拿大環境部部長戴維安德森先生(Mr David Anderson) 9月曾到香港訪問,並與香港行政長官、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及其他官員與社會代表會晤。在港期間,訪問團還安排了一連串活動,其中包括舉辦工作坊交流管理區域性空氣污染的經驗。香港、澳門、加拿大及中國內地均派代表出席是次工作坊。

另一次以雨水渠污染管理為主題的工作坊亦反應理想,加拿大、香港及澳洲均派代表參加,另在年底環保署、加拿大環境部和加州空氣資源局協辦了一次研討氣候變化的工作坊,中國國家環保總局亦派員出席。

 

 


 

2003年在泰國舉行的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坊。
2003年在泰國舉行的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坊。

參與國際交流活動

環保署素來關注國際環保動態,此外亦經常舉辦和參與國際性的工作坊及研討會會議,藉此加深了解和汲取經驗,掌握世界各地管制污染和改善環境的不同政策。

2003年,環保署的環評人員在國際舞台表現突出,開創多項環評先河。曾擔任「國際環境影響評估協會」主席的環保署助理署長區偉光先生盡顯先驅風範,統籌世界銀行與「國際環境影響評估協會」協辦的計劃,聯同20多名國際專家和10多名中國內地專家,在中國內地推展策略性環評遙距教育計劃。同年11月,區先生應泰國政府邀請,以國際資源人士的身份到當地出席一次國際策略性環評工作坊。

2003年,環保署與路政署、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聲學學會聯合舉辦關於隔音屏障的國際研討會,多位來自澳洲、比利時、英國、日本和香港的講者發表演說,重點探討隔音屏障的設計與功能。

年內,環保署人員亦參與和舉辦多項其他國際性會議,共同研討廢物問題。


環保署積極參與「國際固體廢物協會」活動

「國際固體廢物協會」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廢物管理國際組織,35個國家成員分別來自西方已發展國家(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澳洲、紐西蘭等)、亞洲國家(日本、南韓、新加坡)及中國內地。

環保署亦是「國際固體廢物協會」成員,以往曾在港舉辦兩次「國際固體廢物協會」重要會議 - 1992年10月舉行的「化學廢物管理會議」及2000年舉行的「亞洲城市廢物管理:會商良策,延續未來」會議。與此同時,環保署並與中國內地於「國際固體廢物協會」的代表機構「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保持緊密友好的關係。該會主席曾於2000年率領代表團訪港,而環保署副署長司徒高義先生則分別在2001年及2002年率團到中國內地訪問,出席「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在廣州和北京舉辦的固體廢物管理會議。

(左圖) 在香港舉行的1992年「化學廢物管理會議」及2000年「國際廢物管理會議」會議論文集。
(右圖) 環保署副署長司徒高義先生(後排左二)與「國際固體廢物協會」工作小組各主席合照。
(左圖) 在香港舉行的1992年「化學廢物管理會議」及2000年「國際廢物管理會議」會議論文集。
(右圖) 環保署副署長司徒高義先生(後排左二)與「國際固體廢物協會」工作小組各主席合照。

司徒高義先生加入「國際固體廢物協會」逾10年,「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對他的貢獻深表認同和賞識,特與「國際固體廢物協會」協定由其出任危險廢物工作小組主席。該工作小組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努力,聯合製作和出版了一本專為發展中國家而設的培訓手冊,並於2002年7月舉行的「國際固體廢物協會」年會正式公開推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馮秉翹先生(Mr Fritz Balkau)更因此榮獲最佳刊物獎(與戴偉信先生(Mr David Wilson)同獲獎項),頒獎典禮於2003年11月在墨爾本的「國際固體廢物協會」年會舉行。

2002年7月,伊斯坦堡一項培訓課程試用了這本培訓手冊,環保署的楊國安先生是該次課程的導師之一。此外並聯同「香港廢物管理學會」及「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參與培訓手冊中文版的製作工作。

環保署的李志剛先生是「國際固體廢物協會」醫療廢物工作小組的成員。2002年7月,他與工作小組其他成員聯袂到伊斯坦堡出席一次專為發展中國家舉辦的醫療廢物培訓工作坊。

(左圖)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李志剛先生於2003年11月假墨爾本舉行的會議講述香港處理醫療廢物的經驗。
(右圖) 謝古柏先生(Mr Jeff Cooper)代表「國際固體廢物協會」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馮秉翹先生(Mr Fritz Balkau)頒發刊物大獎,表揚他精心編製《危險廢物培訓手冊》。
(左圖)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李志剛先生於2003年11月假墨爾本舉行的會議講述香港處理醫療廢物的經驗。

(右圖) 謝古柏先生(Mr Jeff Cooper)代表「國際固體廢物協會」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馮秉翹先生(Mr Fritz Balkau)頒發刊物大獎,表揚他精心編製《危險廢物培訓手冊》。

 
環保署的林卓先生於2003年11月以現任「香港廢物管理學會」主席身份率領代表團到北京參加「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主辦的「第二屆固體廢物管理國際會議暨展覽」。
環保署的林卓先生於2003年11月以現任「香港廢物管理學會」主席身份率領代表團到北京參加「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主辦的「第二屆固體廢物管理國際會議暨展覽」。

李先生的專業知識深受賞識,2003年11月再獲邀到墨爾本出席「澳洲醫療廢物會議」發表演說。李先生的講題包括香港建議實施的醫療廢物管制計劃以及中國內地管理醫療廢物的概況。除李志剛先生外,環保署的夏國權博士亦參與了該次會議,並與大會分享香港處理涉及禽流感及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醫療廢物的經驗心得。

 

   

    環保署參與抗炎行動
 

環保署職員進行煙霧測試調查淘大花園的糞渠是否傳播沙士病毒的媒介。
環保署職員進行煙霧測試調查淘大花園的糞渠是否傳播沙士病毒的媒介。

2003年春季,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在疫潮的陰霾下,社會各階層以至環保署都要作出調整,生活面貌頓起變化。3月底,環保署應政府要求成立多領域小組,協助衛生署調查淘大花園沙士病毒蔓延的原因。當時病毒的傳播途徑尚未確定,但多名環保署人員和來自城市大學和理工大學的學者卻不畏風險,自願參與調查。他們進行的試驗顯示帶有病毒的噴沫可能透過抽風扇從糞水管進入個別單位的浴室,然後吹送到天井,再傳播到其他單位。這項重大發現對沙士病毒傳播途徑的研究舉足輕重,其後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確認。

沙士肆虐期間,環保署部份日常工作受到影響,例如「世界環境日」便要重新統籌,全部活動移師戶外,好讓大家安心參與,結果逾10萬名市民參加了在全港多個地點舉行的「世界環境日」步行活動。抗炎期間市民十分注重衛生,恐防環境污染傳播疫症,因此關於水污染和廢物的投訴亦有所增加。此外,部份市民憂慮清潔家居的漂白水污染海港,造成危害。為使公眾安心,環保署不斷監察水質,結果發現海水含氯量並無提高。

   

   

自1986年的香港環境保護里程碑

1986
4月1日成立環境保護署,統籌大部分防止及管制污染活動。

根據《水污染管制條例(1980年)》實施《水污染管制規例》。

1987
公布吐露港為首個水質管制區。

開展「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為本港所需的污水收集基本建設制訂發展藍圖,收集集水區內的污水。

1988
實施禽畜廢物管制計劃。

實施《噪音管制條例》,明文管制住宅和公眾場所、建築工地、工商業樓宇噪音及產生噪音的產品。

1989
發表《白皮書:對抗污染莫遲疑》,列述十年內本港對抗污染的工作大綱。

根據《廢物處置條例》公布法定廢物處置計劃,訂定十年內發展新設施及關閉舊有廢物處理設施的工作大綱。

1990
位於九龍灣的香港首個廢物轉運站正式啟用。

實施《空氣污染管制(燃料限制)規例》,限制燃油的含硫量及黏度,顯著改善大氣所含的二氧化硫。

1991
設立首兩個地區污染管制辦事處。

4月1日無鉛汽油面世,減低有害的含鉛汽油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1992
位於大老山隧道接駁道路的香港首個高架式隔音屏障落成,使鄰近的高樓大廈可免受交通噪音滋擾。

港督施政報告中規定行政局今後的所有政策及發展計劃文件均須附有「環境影響」章節。

1993
東南亞首間綜合化學廢物處理中心啟用,每年可處理10萬噸化學廢物。在中心啟用前,大部分化學廢物均直接傾倒入海港。

新界西堆填區投入服務,乃本港3個策略性堆填區最先啟用的一個。

1994
環保署設於灣仔稅務大樓的訪客中心開幕,配合灣仔環境資源中心,成為市民索取環境資訊的主要渠道。

禁止哈龍進口,並根據《保護臭氧層條例》管制3,4-含氯氟烴、3,4-含溴氟烴及溴代甲烷,以履行保護地球臭氧層的責任。

1995
首次推出香港空氣污染指數,向市民匯報香港空氣污染情況。

擴充全日24小時服務的污染投訴熱線,增設6條分區熱線,接聽各區居民的投訴。

1996
頒布《空氣污染管制(露天焚物)規例》,管制露天焚物活動。

環保署在互聯網設置網頁,令市民能以簡便快捷的途徑獲取有關環境資訊,促進建立對環境問題認知及關注的社區。

1997
頒布《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以訂立綱領管制大型發展工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推行石油氣的士試驗計劃,以紓減對空氣的污染。

 

 

1998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公布,由2000年起各政策局局長及部門署長,每年均須發表所屬機構的環保工作報告。

粵港環境保護聯絡小組同意,訂定把所有廢水引離后海灣集水區的長遠目標。

1999
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以「培育優秀人才,建設美好家園」及「可持續發展」為重點。

推出針對汽車排廢問題的全面計劃措施。

2000
行政會議通過一項新政策,在可行情況下盡量藉著工程設計及非工程措施紓減現有道路的噪音。

中國內地環保總局與環境保護署簽署諒解備忘錄,管制危險廢物進出口。

2001
收緊車用燃料規定、隨歐盟實施最新廢氣管制尺度而規定新登記車輛必須符合歐盟三標準、並規定新登記的士必須採用石油氣或汽油作燃料。

《淨化海港計劃》(前名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第一期工程全面投入服務。

2002
「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順利完成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質素研究報告。

舉辦「屋h三環奪保新紀元」(第六期),全港共有150萬戶參與,這些家庭分別來自1 200個公共及私人屋苑。

 

 
2003

一月
向飲食業東主、營辦商、經理及主要權益方派發內含教育材料的2003年座檯月曆。

就推行《工作守則》防止違反《噪音管制條例》,展開以良好管理守則為重點的諮詢工作。

推行回收舊電器及電子設備試驗計劃,過去12個月共回收25 000部電器及電子設備、電腦及電腦周邊設備再用或循環再造。


二月
聯同獅子會及英文中學聯會攜手舉辦「環保徵文比賽」,主題為「保護香港的天然資產:潔淨的維多利亞港」。


三月
完成「環保領袖計劃」,培訓1萬名權益方成為環保領袖。

針對「環保物業管理計劃」推出「環保物業」網頁。

完成「大鵬灣水質區域管制策略研究」,與深圳當局聯合制訂大鵬灣區域水質管理策略。


四月
舉辦「屋h三環奪保新紀元」(第七期),共有1 333個屋苑參與。

獲工商服務業推廣署贊助,推出「環保建築典範」及「環保建築設備」網頁。

推行回收廢車胎試驗計劃,每月回收約230公噸廢車胎,用於製造填充道路基層及斜坡的輕質土力工程建築物料。

五月
參與「全城清潔策劃小組」統籌的行動,與其他政府部門協力改善社區環境衛生,重點打擊非法傾倒廢物、破水管、後巷非法排污、非法接駁雨水渠及化糞池失修等衛生問題。

與香港建造商會合辦「透過規劃與監管共建環保建造業」環保講座。

中央人民政府簽訂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延伸至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應履行。


六月
舉辦「土生樹木種植比賽」,透過有機堆肥及護理土生樹木宣揚減廢訊息。

舉辦「齊踏步環保路 共創健康香港」主題的「世界環境日 2003」,共吸引約10萬人參與。

擴大「食肆諮詢櫃檯」的服務範圍,為飲食業提供特別單元培訓、「與顧問會面」服務,以及制訂環保食肆標準及準則。

製作環保署《策略性環保評估手冊》暫行版,宣揚在區內推行策略性環保評估的重要性。

完成監察香港海洋污染的生物指標系統的發展研究。


七月
推出第一屆「香港綠色幼兒學校獎」,旨在推動學校推行環保管理,共有超過110間幼兒學校參與。

環保署地理信息系統污染投訴管理數據庫於2003年7月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第23屆年度ESRI國際用戶大會」榮獲地理信息系統特別成就獎。


八月
為中小學生舉辦「都市有機園圃比賽」,推廣有機種植及利用廢物材料的農場設計。

粉嶺環境資源中心正式啟用。


九月
與香港迪士尼主題公園合辦「蟋蟀占美尼環保挑戰」獎勵計劃。

與香港理工大學合辦「建造業環保證書」短期課程。

在食肆聯會、物業管理公司、香港電台第一台及義務工作發展局支援下,在中秋節過後的兩個週末推行「月餅盒回收試驗計劃」,共回收約25 000個月餅盒。

發表「環保署檢控政策聲明」,確保負責環保檢控工作的部門檢控人員秉持公正,決策方針一致,同時加強資訊透明度,讓公眾更了解檢控的程序。

展開「辦公室及公共場所的室內空氣質素檢定計劃」。

十月
舉辦標語創作及標誌設計比賽,鼓勵學生及公眾使用充電池。

與香港建造商會合辦「環保建築守則 - 人人有責」環保講座。

與中華廚藝學院合作推行為期6個月的「節約用水計劃」,旨在協助飲食業節約用水。

為屯門38區回收園發展項目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及重新分配土地用途研究」。

在環保署網頁推出「環境保護互動中心」,方便公眾索取特定資料。


十一月
舉辦「香港環保節2003 - 中小企環保商機研討會」,推廣廢物回收及循環再造業。

在全港18區推行「停車熄匙為環保」運動。

發出指引介紹「物業管理業處理裝修工程噪音的考慮因素」。


十二月
推出「環保學校網頁」支援學校推行環保管理。

慶祝灣仔環境資源中心十週年紀念。

主持「環保物業管理計劃 - 2003年經驗分享研討會」。

推出《汽車維修業環保指南》(連視像光碟),正式與汽車維修業各商會展開合作計劃,協助業界成員遵守環保法規。

「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對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質素管理計劃作出批核。

立法規定4公噸或以下的歐盟前期柴油車輛安裝微粒消減裝置。

推行14天快速處理建築噪音許可證申請程序。

 

 

| 匯源集資   成就美好環境 | 資源材料 - 香港環境保護 |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