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

没有表头
没有表头

香港的生物指标监测计划

本网页展示环境保护署于2004年启动的生物指标监测计划。

为什么要进行生物指标监测?

环境保护署自80年代中已经开始对本港海水的水质进行监测,监测计划涵盖超过80种关于海水和沉积物的监测项目,包括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参数(如:大肠杆菌及叶绿素-a的含量)。海水水质监测,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环境受到哪类污染物影响以及受污染的地点和程度的资料。但监测水和沉积物中的金属和微量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总浓度,只能反映污染物对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因为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会以不同的化学形式出现,当中只有部分会被生物吸收,于生物体中积聚。而生物指标监测可以提供生物体内污染物水平,以及某些特定污染物对生物的潜在影响等资料。

更多关于生物指标的资讯

生物指标监测计划

背景

近几十年,一些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洲和新西兰)均有采用生物指标来监测海洋污染,以弥补化学及物理参数之不足。为了符合海外趋势和更深入地了解污染对本港生物的影响,环境保护署在2001-2003年就「利用生物指标系统监测海洋污染」进行顾问研究。该研究建议政府在实施其他水质监测计划的同时,进行生物指标监测,从而使水质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环境保护署于2004年启动了生物指标监测计划。

监测目的

生物指标监测计划的目的,是辅助海水水质监测计划,提供资料关于(1)各种生物指标对水质改变的反应;(2)比较不同监测海域的生物效应 / 生物受损状况;及(3)评估本港海洋的生态状况。

目标物种

 

生物指标监测计划包括监测两种本地海洋生物:(1)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及(2)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

(1) 翡翠贻贝

翡翠贻贝(双壳类)是一种被广泛使用为量度环境污染物中受生物利用部份程度的污染监测指标生物。选择贻贝作为指标生物的原因包括:贻贝不会走动、属于过滤性生物、对水中污染物的积聚能力强(如:重金属及微量有机物)、地理位置分布广泛及容易采样。翡翠贻贝不但广泛分布于香港水域,而且是本地常用食物,因此,被选为监测计划中的生物指标。

由于有毒金属和有机化学物质(例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可损害翡翠贻贝溶酶体膜的完整性,该物种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分析溶酶体(细胞膜分隔、含有水解酶以降解和消化细胞内食物的亚细胞器)的完整性来评估。本监测计划使用中性红染色法(Neutral Red Assay)来检测翡翠贻贝血细胞溶酶体的完整性。

除此之外,我们同时检测了翡翠贻贝体内微量有机物包括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以及重金属包括镉、铬、铜、镍、铅和锌的含量。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海区的翡翠贻贝溶酶体的完整性(表现为保持中性红的时间)有差异。在吐露港和大鹏湾内湾(例如:高流湾)采集的贻贝保持中性红的时间普遍较长;而在海区如马湾、索罟湾和尖沙咀所收集到的贻贝保持中性红的时间则普遍较短。

在污染物的含量方面,我们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各采样点和调查中,翡翠贻贝体内大部份重金属含量大体上并无显著变化。然而,在靠近市区海域,如尖沙咀(维港水域) 采集的贻贝其体内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含量,通常较白沙湾和榕树湾的高。

监测结果显示,翡翠贻贝体内镉、铬和铅的含量均低于香港贝类食物的限量[《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之下的《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规例》(第132章):按湿重量计,镉:2 ppm;铬:1.0 ppm;铅:6 ppm]。镍的含量亦远低于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所订的行动限量(80 ppm湿重)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指引文件)。铜和锌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其毒性远低于其他一些重金属(例如:镉、铬和铅)。香港没有订立海产含铜和锌的安全标准(食物限量),其他国家也几乎没有。香港海域中翡翠贻贝体内铜和锌的含量和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新加坡)大致相同。本港翡翠贻贝体内多氯联苯的含量远低于内地鱼类和贝类食物安全标准,即不高于2.0 ppm湿重 (GB 2762-2005)。

没有表头
(照片:翡翠贻贝)
(照片:翡翠贻贝)

(2) 疣荔枝螺

含三丁基锡(Tributyltin or TBT)的船底防污漆于60和70年代广泛应用于船艇以防止水锈和腐蚀。三丁基锡是一种可扰乱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可对海洋生物造成极大毒害。自70年代起,人们开始认识三丁基锡对海洋生物有害,如令腹足类生物出现性变异(imposex)。性变异是指一些雌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的生殖系统出现雄性特征的异常现象。例如,雌性动物会长出阴茎和输精管,严重时甚至堵塞生殖孔导致不育(即卵子不能排出卵鞘)及胚胎夭折的情况。量度腹足类生物性变异程度是一个十分灵敏和特别为显示生物是否受到三丁基锡污染而采用的生物指标。腹足类生物出现性变异曾被广泛报导出现在海上交通频繁或有使用三丁基锡的地区。

许多国家已制定法例,禁止在船只使用含三丁基锡的漆料。在香港,所有含三丁基锡的船底防污漆一律列为除害剂,并受渔农自然护理署执行的《除害剂条例》(第133章)管制。自2006年以来,渔农自然护理署并没有发出任何许可证,允许在本地使用包含有三丁基锡的船底防污漆。国际海事组织于2001年通过《2001年国际管制船舶有害防污系统公约》(《公约》),禁止全球船舶使用含有害有机锡化合物的船底防污漆,以保护海洋环境。《公约》于2008年9月17日开始在全球生效,并透过海事处执行的《商船(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规例》(第413N章)于香港实施管制。

本地的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一种小型食肉性腹足类动物,常见于岩岸及透过摄食悬浮及可溶性有机物质为主,是生物指标监测计划中用作监测三丁基锡污染程度的指标生物。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疣荔枝螺常见及广泛分布于本地岩岸,环境中的三丁基锡含量不高及没有对该物种的种群变化造成严重影响。整体而言,在船艇活动频繁的水域如青衣、蝴蝶湾和大浪湾,沿岸疣荔枝螺出现性变异的情况一般较多,采自清水湾和西贡的疣荔枝螺出现性变异的情况则较少。由于三丁基锡的使用已被禁止,三丁基锡对环境的影响预期将逐渐消退。

没有表头
(照片:疣荔枝螺)
(照片:疣荔枝螺)

 

 

返回页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