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

沒有表頭
沒有表頭

香港的生物指標監測計劃

本網頁展示環境保護署於2004年啟動的生物指標監測計劃。

為什麼要進行生物指標監測?

環境保護署自80年代中已經開始對本港海水的水質進行監測,監測計劃涵蓋超過80種關於海水和沉積物的監測項目,包括其物理、化學及生物參數(如:大腸桿菌及葉綠素-a的含量)。海水水質監測,可以提供一些有關環境受到哪類污染物影響以及受污染的地點和程度的資料。但監測水和沉積物中的金屬和微量有機物等污染物的總濃度,只能反映污染物對生物群落的潛在影響,因為這些污染物,在環境中會以不同的化學形式出現,當中只有部分會被生物吸收,於生物體中積聚。而生物指標監測可以提供生物體內污染物水平,以及某些特定污染物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等資料。

更多關於生物指標的資訊

生物指標監測計劃

背景

近幾十年,一些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澳洲和新西蘭)均有採用生物指標來監測海洋污染,以彌補化學及物理參數之不足。為了符合海外趨勢和更深入地瞭解污染對本港生物的影響,環境保護署在2001-2003年就「利用生物指標系統監測海洋污染」進行顧問研究。該研究建議政府在實施其他水質監測計劃的同時,進行生物指標監測,從而使水質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環境保護署於2004年啟動了生物指標監測計劃。

監測目的

生物指標監測計劃的目的,是輔助海水水質監測計劃,提供資料關於(1)各種生物指標對水質改變的反應;(2)比較不同監測海域的生物效應 / 生物受損狀況;及(3)評估本港海洋的生態狀況。

目標物種

 

生物指標監測計劃包括監測兩種本地海洋生物:(1)翡翠貽貝(Perna viridis)及(2)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

(1) 翡翠貽貝

翡翠貽貝(雙殼類)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為量度環境污染物中受生物利用部份程度的污染監測指標生物。選擇貽貝作為指標生物的原因包括:貽貝不會走動、屬於過濾性生物、對水中污染物的積聚能力強(如:重金屬及微量有機物)、地理位置分佈廣泛及容易採樣。翡翠貽貝不但廣泛分佈於香港水域,而且是本地常用食物,因此,被選為監測計劃中的生物指標。

由於有毒金屬和有機化學物質(例如:多氯聯苯,多環芳烴)可損害翡翠貽貝溶酶體膜的完整性,該物種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分析溶酶體(細胞膜分隔、含有水解酶以降解和消化細胞內食物的亞細胞器)的完整性來評估。本監測計劃使用中性紅染色法(Neutral Red Assay)來檢測翡翠貽貝血細胞溶酶體的完整性。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檢測了翡翠貽貝體內微量有機物包括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以及重金屬包括鎘、鉻、銅、鎳、鉛和鋅的含量。

根據監測結果顯示,不同海區的翡翠貽貝溶酶體的完整性(表現為保持中性紅的時間)有差異。在吐露港和大鵬灣內灣(例如:高流灣)採集的貽貝保持中性紅的時間普遍較長;而在海區如馬灣、索罟灣和尖沙咀所收集到的貽貝保持中性紅的時間則普遍較短。

在污染物的含量方面,我們的監測結果顯示在各採樣點和調查中,翡翠貽貝體內大部份重金屬含量大體上並無顯著變化。然而,在靠近市區海域,如尖沙咀(維港水域) 採集的貽貝其體內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的含量,通常較白沙灣和榕樹灣的高。

監測結果顯示,翡翠貽貝體內鎘、鉻和鉛的含量均低於香港貝類食物的限量[《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之下的《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第132章):按濕重量計,鎘:2 ppm;鉻:1.0 ppm;鉛:6 ppm]。鎳的含量亦遠低於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所訂的行動限量(80 ppm濕重)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指引文件)。銅和鋅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其毒性遠低於其他一些重金屬(例如:鎘、鉻和鉛)。香港沒有訂立海產含銅和鋅的安全標准(食物限量),其他國家也幾乎沒有。香港海域中翡翠貽貝體內銅和鋅的含量和其他一些國家(例如:新加坡)大致相同。本港翡翠貽貝體內多氯聯苯的含量遠低於內地魚類和貝類食物安全標準,即不高於2.0 ppm濕重 (GB 2762-2005)。

沒有表頭
(照片:翡翠貽貝)
(照片:翡翠貽貝)

(2) 疣荔枝螺

含三丁基錫(Tributyltin or TBT)的船底防污漆於60和70年代廣泛應用於船艇以防止水銹和腐蝕。三丁基錫是一種可擾亂內分泌功能的化學物質,可對海洋生物造成極大毒害。自70年代起,人們開始認識三丁基錫對海洋生物有害,如令腹足類生物出現性變異(imposex)。性變異是指一些雌性腹足類軟體動物的生殖系統出現雄性特徵的異常現象。例如,雌性動物會長出陰莖和輸精管,嚴重時甚至堵塞生殖孔導致不育(即卵子不能排出卵鞘)及胚胎夭折的情況。量度腹足類生物性變異程度是一個十分靈敏和特別為顯示生物是否受到三丁基錫污染而採用的生物指標。腹足類生物出現性變異曾被廣泛報導出現在海上交通頻繁或有使用三丁基錫的地區。

許多國家已制定法例,禁止在船隻使用含三丁基錫的漆料。在香港,所有含三丁基錫的船底防污漆一律列為除害劑,並受漁農自然護理署執行的《除害劑條例》(第133章)管制。自2006年以來,漁農自然護理署並沒有發出任何許可證,允許在本地使用包含有三丁基錫的船底防污漆。國際海事組織於2001年通過《2001年國際管制船舶有害防污系統公約》(《公約》),禁止全球船舶使用含有害有機錫化合物的船底防污漆,以保護海洋環境。《公約》於2008年9月17日開始在全球生效,並透過海事處執行的《商船(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統)規例》(第413N章)於香港實施管制。

本地的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一種小型食肉性腹足類動物,常見於岩岸及透過攝食懸浮及可溶性有機物質為主,是生物指標監測計劃中用作監測三丁基錫污染程度的指標生物。

根據監測結果顯示,疣荔枝螺常見及廣泛分佈於本地岩岸,環境中的三丁基錫含量不高及沒有對該物種的種群變化造成嚴重影響。整體而言,在船艇活動頻繁的水域如青衣、蝴蝶灣和大浪灣,沿岸疣荔枝螺出現性變異的情況一般較多,採自清水灣和西貢的疣荔枝螺出現性變異的情況則較少。由於三丁基錫的使用已被禁止,三丁基錫對環境的影響預期將逐漸消退。

沒有表頭
(照片:疣荔枝螺)
(照片:疣荔枝螺)

 

 

返回頁首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