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視察垃圾灣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於七月二十八日下午在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署理環境局局長陸恭蕙、環境保護署(環保署)署長王倩儀及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署長劉利群的陪同下,視察在石澳垃圾灣進行的清潔行動,並聽取部門匯報有關海岸清潔的工作。

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就本港海上垃圾情況進行全面調查。調查發現有些沿岸地點因受風向和水流的影響,特別容易積累垃圾。工作小組列出在現有清潔安排外,額外需加強處理的27地點。而石澳垃圾灣亦在名單之內。為恢復該處整潔,食環署和海事處展開聯合行動,清理該岸灣上積聚多時的大部分垃圾,日後食環署亦會定期清潔垃圾灣。

新聞稿

清潔行動的進展情況

2015年4月29日 (清潔前)
2015年4月29日
(清潔前)
2015年6月24日
2015年6月24日
2015年7月7日
2015年7月7日
2015年7月24日
2015年7月24日
2015年9月15日(清潔後)
2015年9月15日
(清潔後)

清潔垃圾灣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需面對技術、天氣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限制。清潔行動歷時近三個月(2015年5月至8月) ,包括在5月中食環署聯同海事處就擬好的清潔方法進行的試驗。整項行動共收集了約8,860袋的垃圾及一些木材。當中,食環署承辦商先用垃圾袋包妥海灘上的垃圾,之後海事處承辦商巡海路把已袋好的垃圾和木材運到鴨脷洲海上垃圾收集站,再卸至抓斗貨車以送往堆填區棄置。

清潔行動的過程
垃圾灣是石澳南端一個朝向東面的海灣,毗鄰鶴咀海岸保護區。四周並無屏障,灣邊全是懸崖峭壁,石灘亦無陸路可達。
垃圾灣是石澳南端一個朝向東面的海灣,毗鄰鶴咀海岸保護區。四周並無屏障,灣邊全是懸崖峭壁,石灘亦無陸路可達。
垃圾灣的海灘佈滿形狀不一的礁石或半礁石,船隻在大浪下靠岸非常危險。
垃圾灣的海灘佈滿形狀不一的礁石或半礁石,船隻在大浪下靠岸非常危險。
海面常因下山風及上山風而出現湍流,以致波濤洶湧。
海面常因下山風及上山風而出現湍流,以致波濤洶湧。
在冬季,強勁的東風令海灣浪濤洶湧。海面只有在夏季、潮退和日間較為平靜,而船隻在這些時段內才能安全靠岸。
在冬季,強勁的東風令海灣浪濤洶湧。海面只有在夏季、潮退和日間較為平靜,而船隻在這些時段內才能安全靠岸。
在乾旱的冬季,垃圾灣主要吹清勁東風,因而較易有垃圾積聚。在雨季,垃圾灣也易因水流強勁和海有大浪而有垃圾積聚。
在乾旱的冬季,垃圾灣主要吹清勁東風,因而較易有垃圾積聚。在雨季,垃圾灣也易因水流強勁和海有大浪而有垃圾積聚。
盛行風和水流會把四方八面的陸上和海上垃圾帶到垃圾灣並積聚於此。
盛行風和水流會把四方八面的陸上和海上垃圾帶到垃圾灣並積聚於此。
清潔行動前的灘面布滿垃圾,當中包括發泡膠物品、膠桶、膠瓶、漁網、繩纜、浮標、浮泡、金屬容器、廢棄輪胎等。
清潔行動前的灘面布滿垃圾,當中包括發泡膠物品、膠桶、膠瓶、漁網、繩纜、浮標、浮泡、金屬容器、廢棄輪胎等。
工人大部份時間均以人手把垃圾包裹入袋,並且有時利用鏟和耙鬆開交織的垃圾。木材、棄置的魚網和繩纜暫置一旁,有待另行處理。
工人大部份時間均以人手把垃圾包裹入袋,並且有時利用鏟和耙鬆開交織的垃圾。木材、棄置的魚網和繩纜暫置一旁,有待另行處理。
利用挖土機移鬆開石間的廢棄魚網和繩纜,方便清理。
利用挖土機移鬆開石間的廢棄魚網和繩纜,方便清理。
工人用膠布和木方搭建臨時帳蓬以抵擋烈日。
工人用膠布和木方搭建臨時帳蓬以抵擋烈日。
雨天裏,工人繼續在臨時帳蓬下工作。
雨天裏,工人繼續在臨時帳蓬下工作。
廢棄魚網、浮標和繩索等互相纏結成塊。兩名工人利用電鋸把垃圾分割成小塊以便放進袋裏。
廢棄魚網、浮標和繩索等互相纏結成塊。兩名工人利用電鋸把垃圾分割成小塊以便放進袋裏。
包好的垃圾暫放於潮汐高位線上,待海面平靜時由海事處承辦商運走。
包好的垃圾暫放於潮汐高位線上,待海面平靜時由海事處承辦商運走。
一名工人把原本放在較內陸位置的一袋袋垃圾移到水邊,準備搬上小艇。
一名工人把原本放在較內陸位置的一袋袋垃圾移到水邊,準備搬上小艇。
工人們把包好的垃圾搬上小艇,準備運到泊在深水區的大船。
工人們把包好的垃圾搬上小艇,準備運到泊在深水區的大船。
數名工人合力把裝滿垃圾的小艇推離岸邊。
數名工人合力把裝滿垃圾的小艇推離岸邊。
工人利用吊機把木材由小艇運送到大船上。
工人利用吊機把木材由小艇運送到大船上。
包好的垃圾卸至大船上,等待運往鴨脷洲海上垃圾收集站。
包好的垃圾卸至大船上,等待運往鴨脷洲海上垃圾收集站。
大船上的垃圾被吊到鴨脷洲海上垃圾收集站的空地上,然後再卸至抓斗貨車以送往堆填區棄置。
大船上的垃圾被吊到鴨脷洲海上垃圾收集站的空地上,然後再卸至抓斗貨車以送往堆填區棄置。
清潔行動完成後,石灘回復原來面貌。
清潔行動完成後,石灘回復原來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