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港 河 溪 水 質 監 測 20 年

| 署長的話 | 引言 | 環保署河溪水質監測計劃的背景 | 環保署河溪水質監測計劃的科學依據 | 河溪水質採樣程序、測試、分析及結果公布 | 新界東部 | 新界西北部 | 大嶼山 | 新界西南部及九龍 | 總結 | 附件 | 鳴謝 | 免責聲明 |


 
新界東部
 

監測的河溪

新界東部範圍內有十條河溪,分布於三個水質管制區內。這些河溪全部注入香港東部海域的內灣,其中有六條流入吐露港:包括沙田的城門河、大埔市區的林村河及大埔河、大埔郊區的大埔滘溪、山寮溪及洞梓溪,其餘有三條河溪則流入西貢牛尾海:包括蠔涌河、沙角尾溪及大涌口溪,另外井欄樹溪是流入將軍澳灣的唯一河溪。

[新界東河溪監測站位置圖顯示2005年水質指數等級圖片]

 

 

1986年情況

新界東部包括一些本港最先建立的水質管制區,這些管制區於八十年代後期劃定。雖然區內河溪的污染程度不算特別嚴重,但部分內灣(尤其是吐露港)容易出現水質富營養化和藻類大量滋生問題。吐露港因被陸地包圍,只有一狹窄的水道出海,潮汐難以沖刷淨化灣內聚積的污染物。八十年代期間,由於吐露港經常出現紅潮,故首先成立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水質管制區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改善吐露港水質。

 

八十年代水污染源主要來自未經處理的禽畜廢物和鄉村污水。隨新界的新市鎮迅速發展,工商業設施日漸增多,當中有些樓宇非法接駁排污渠(即將未經處理的污水排入雨水渠系統而非污水渠),導致河溪污染問題加劇。1986年間,區內24%的監測站水質指數等級為「惡劣」或「極劣」,同年全區水質指標整體達標率僅為57%。為解決問題,政府推行了多項改善措施消減污染。

[1980年代及2005年新界東各河溪水質指標達標率圖片]

 

1988年6月,政府根據《廢物處置條例》實施了「禽畜廢物管制計劃」,這套計劃可算是初期所推行成效最為顯著的措施。計劃推行後,新市鎮和市區內全面禁止飼養禽畜,其他區域的禽畜業亦受到管制,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新界東部十條河溪集水區範圍內已沒有任何禽畜農場經營。

 

此外,環保署在每個水質管制區建立後即開始執行《水污染管制條例》。1987年4月1日起,署方在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水質管制區(範圍涵蓋沙田及大埔) 首先展開執法行動。自1989年8月1日起開始在牛尾海水質管制區內(範圍涵蓋西貢)執行《水污染管制條例》,而將軍澳水質管制區(範圍涵蓋將軍澳)則於1989年8月1日開始執法。

 

環保署的執法行動主要是通過發放排污牌照和檢查污水排放是否符合牌照所訂的標準。工廠必須向環保署申請排污牌照,並且遵守所有排污條款及條件,把經過適當處理的污水排放到污水渠。此外,環保署人員亦搜查非法接駁排污渠道,一旦發現便會追查負責人,使其拆除和糾正非法排污。

 

許多鄉村尚未接駁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統,本身的化糞池往往會因為維修不善而溢漏,加上廚房浴室污水的排放更造成嚴重河溪污染,而暴雨過後問題會更加嚴重。環保署定期到鄉村巡查,指導戶主如何維持化糞池運作以減少污染。

 

[蠔涌河安裝旱季截流設備改善水質圖片]

要清除所有非法接駁的排污渠和擴展公共污水收集系統至全港各地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為盡量減低河溪污染,政府在污染源下游建設了旱季截流設備。顧名思義,該設備可阻截染污河水使其流至污水渠,繼而輸往污水處理廠。自1992年至今,政府已分別在沙田、大埔及西貢建設這類裝置,以紓減河溪污染。

 

然而旱季截流設備僅是臨時性的減污措施,要徹底改善河溪水質,完善全港的污水系統才是治本之法。1993年,政府開始推行「吐露港及牛尾海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的建議,在新界東部70多個無污水收集設施的鄉村和地區建立了公共污水管道,至2005年為止,受惠的村屋超過4,000間。

[1986及2005年新界東河溪水質指數評級圖片]

 

以上措施大大促進了區內河溪水質的改善。從以上附圖可見,2005年區內沒有任何監測站的水質被評為「惡劣」或「極劣」,而近四分之三的站位錄得「極佳」的水質,同時水質指標整體達標率亦上升至93%,遠高於20年前的57%。

 

水質指標達標率未能升上至100%的主要原因是區內仍有零散村落尚無公共污水收集系統,鄉村污水導致部分監測站的大腸桿菌水平偏高(>10,000個/100毫升)。展望未來十年,政府將按照各區的污水收集整體計劃,進一步將公共污水收集系統擴展至尚無污水管道的地區。下表詳列新界東部污水收集系統工程的實施時間表。

[吐露港污水收集整體計劃及檢討計劃鄉村污水工程的實施時間表圖片]

[牛尾海污水收集整體計劃及檢討計劃鄉村污水工程的實施時間表圖片]

 

 

個案研究:城門河

[城門河是新界東部最大河流圖片]

城門河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個案,透過它可了解過往新界東部地區所面對的問題和20年來改善水質的成果。城門河的支流匯集於沙田市中心,經城門河道流到吐露港,河流集水區佔地37平方公里,面積為新界東部之冠,城門河的主要支流包括觀音山溪、田心明渠、火炭明渠、大圍明渠及小瀝源明渠。城門河主河道下游原為吐露港的一部分,填海後才成為河道。近年水質改善後,城門河主河道成為居民划艇和進行船艇賽事的熱門場地,其中包括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

 

回想八十年代,城門河狀況堪虞,區內的工商業污水、禽畜廢物、無污水收集系統的鄉村污水和來自新市鎮的非法接駁污水渠將污水排入河內,造成嚴重污染,其中以大圍、火炭和小瀝源明渠的污染情況最為嚴竣,持續錄得「惡劣」水質等級,河水淤黑而臭氣薰天。大圍和火炭明渠的污染源主要來自工商業及住宅污水非法接駁排污渠所致,而小瀝源明渠則受附近禽畜農場污染影響。城門河主河道的情況稍好,水質等級為「普通」,但因受到支流污染物的影響,加上潮汐水流緩慢,淨化能力不足,因此當時城門河裡幾乎沒有水生物棲息。

 

[火炭明渠 (TR17) 的銅含量圖片]

1987年4月1日,政府正式設立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水質管制區,授權環保署在區內執行水質污染管制措施。管制區內所有污水排放必須經過適當處理,環保署並手調查沙田及附近地區非法接駁排污渠的情況,根據調查結果採取行動,拆除了許多非法接駁的排污渠,其中以大圍及火炭明渠附近最多。自環保署採取行動後,火炭明渠的水質有明顯改善,由於火炭是工業區,重金屬等工業污染物即時大幅減少。從附圖可見,1989年至1990年間火炭明渠的銅含量大幅下降,1990年至今一直維持於低水平。

 

[小瀝源明渠 (TR23L) 的凱氏氮含量 圖片]

如上文所述,當「禽畜廢物管制計劃」於1988年6月24日正式推行後,許多農民均按例將市區內的禽畜農場關閉。城門河的禽畜廢水主要來自小瀝源明渠,而1989年新法例實施後河水水質即時得到改善,其後6年明渠的水質持續改善,至1996年為止,區內已沒有任何禽畜農場運作。附圖表顯示小瀝源明渠自1989年以後凱氏氮總含量(主要來自禽畜廢物產生的氨及有機氮)顯著減少。

 

影響城門河水質的第三大污染源是城門河集水區一帶數十條並無公共污水服務的鄉村。這些村屋用較簡單的化糞池處理污水,每逢暴雨後化糞池往往溢漏造成污染。

 

[城門主河 (TR19I) 的大腸桿菌含量圖片]

要徹底解決鄉村污染問題,必須為村戶提供公共污水設施,同時亦需要戶主合作,將村屋接駁至建成的公共污水管道。自1992年起,政府在一些主要的鄉村下游安裝旱季截流設備為臨時措施,將污染河水引至污水渠。隨「吐露港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第一期工程的展開,城門集水區約有30個鄉村已順利接駁了公共污水渠。1996年至2005年間,區內共有1,500多間村屋(居住人口11,000人)已備有公共污水系統,收集的污水經管道輸往沙田污水處理廠處理。至於目前尚未接駁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統的鄉村,則會繼續以旱季截流設備作臨時措施,環保署亦會積極指導村民如何妥善維持化糞池運作,把污染風險減至最低。結合以上的環保措施,城門河水質近年顯著改善,如附圖所示,水中大腸桿菌含量近年來持續下降。

 

城門河主河道的潮汐水流緩慢,污染物容易沉積在河床淤泥裡,引致溶解氧水平下降,河水散發出「惡臭」。為解決氣味問題,政府於2001年至2005年間推行「城門河環境改善工程」,挖掘河床上的污染沉積物及應用生化方法處理淤泥,改善沉積物質素。時至今日,城門河畔不再發出難聞氣味,河裡更有魚類和其他水生物棲息。附近居民都喜歡到城門河划艇,或在河畔散步、踏單車和垂釣。

 

我們可透過簡單的統計數據顯示上述各項措施的成效。1987年城門河的水質指標整體達標率僅為42%,其後一直上升至2005年的87%,同年城門河十個監測站的水質指數已達「良好」或「極佳」等級。

 

政府已有計劃進一步將公共污水網絡擴展到城門集水區的十幾條鄉村,而部分工程現已動工。隨更多村屋接駁至公共污水渠,城門河水質可望進一步改善。

 

 

大埔河溪調查

[林村河上游為飲用水集水區圖片]

環保署定期監測位於大埔區一帶的五條河溪。其中兩條河流分別是經林村谷流入大埔市中心的林村河,以及由打鐵屻向北流的大埔河。這兩條河在大埔市中心匯合,繼而流入吐露港西部。區內其他三條水道屬小型河溪,均位於大埔鄉郊:大埔滘的大埔滘溪、船灣的山寮溪及洞梓溪。

 

八十年代這些河溪的污染問題與城門河相似,雖然污染程度不及城門河嚴重,但政府亦採取了相應的整治措施,使水質得到改善。當時大埔河13個監測站中五個錄得「極劣」至「普通」水質等級,到了2005年所有站位的水質指數等級均改善至「極佳」或「良好」。大埔區內受監測河溪的水質指標達標率均超過90%。和城門河一樣,隨更多村屋接駁了公共污水管道,水質可望進一步改善。

 

 

西貢河溪調查

[流入牛尾海的大涌口溪圖片]

環保署在西貢附近監測的三條河溪包括蠔涌河、沙角尾溪及大涌口溪,這些河溪分別位於同名的集水區內。西貢區以鄉郊為主,偏僻地帶的鄉村大部分沒有公共污水渠,因此八十年代西貢河溪的污染主要來自鄉村污水及禽畜廢物,另外亦有些工廠產生污染。1980年代後期,區內六個監測站中四個站位錄得「普通」至「極劣」的水質指數等級,自從政府推行了上文所介紹的消減污染措施後,水質逐漸地好轉,到了2005年所有監測站的水質均達至「極佳」,而三條河溪的水質指標達標率均介乎於98%至100%之間。目前政府正分階段展開「牛尾海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的污水工程,工程完成後水質將會進一步改善。

 

 

將軍澳水道調查

[井欄樹溪下游圖片]

環保署在將軍澳水質管制區內只監測一條水道:井欄樹溪。河溪集水區內的村屋大部分未有污水管道,八十年代後期井欄樹溪三個監測站的水質指數等級皆為「普通」至「極劣」,到了2005年實施上述各種改善措施後,各站的水質等級上升到「普通」至「極佳」。位於井欄樹村附近的上游監測站(JR3)於2005年錄得「普通」水質,但河道中下游水質則較佳,原因是井欄樹溪中游地勢高,水瀉急,水中的含氧量增加,而河道淨化能力亦相應提高。下游監測站的水質等級為「極佳」。為了改善上游水質,政府計劃在2013年前按照「牛尾海污水收集整體計劃」擴建井欄樹附近各鄉村的公共污水系統。

 

 

 



此 頁 完 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