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解決方案

「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

 
計劃概覽

    在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已成功應用於海外不同國家。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不但可以把廚餘從堆填區分流,更可改善污泥厭氧消化的養份平衡及提升生物氣體產量。

    除了興建新的廢物處理設施,政府正同時研究利用現有污水處理廠設施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作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網絡的新增部分,以提昇香港的廚餘處理能力。

 

 

香港主要污水處理設施示意圖

香港主要污水處理設施示意圖

 
「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

    為配合「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及確立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的技術可行性和裝置要求,政府將在大埔船灣滲濾液預處理廠現址設立廚餘預處理設施,預計每日可提供最多50公噸的預處理廚餘至大埔污水處理廠現有的污泥厭氧消化系統進行共厭氧消化。

    廚餘預處理設施的設計和建造工程已於2017年12月動工,預計試驗計劃可於2019年開始運作。

 

 

廚餘預處理設施的位置

廚餘預處理設施的位置

畫家筆下的廚餘預處理設施
畫家筆下的廚餘預處理設施
 
行政管理

    「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由環保署和渠務署協力共同推行。

    在該計劃下,環保署主要負責收集廚餘、為廚餘進行預處理,並利用密封管道將經預處理的廚餘輸送到渠務署轄下的大埔污水處理廠內的特定厭氧消化缸;渠務署將負責共厭氧消化的操作和將共厭氧消化所得的生物氣體用以產生電力供污水處理廠使用。

 

 
廚餘預處理技術

    廚餘預處理設施將會採用機械處理切碎廚餘並分離雜質,將其轉化成均勻的半液態產物,然後注入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和能源回收。

 

 

廚餘預處理設施的工藝流程

廚餘預處理設施的工藝流程

效益
  • 一址兩用及共同處理的協作效應

 為廢物處理設施尋找合適土地興建一向頗具挑戰。由於廚餘預處理設施計劃於大埔船灣滲濾液預處理廠現址設立,並利用大埔污水處理廠現有的系統進行共厭氧消化,達至一址兩用、共同處理污水及廚餘的協作效應。不僅如此,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更可改善污泥厭氧消化的養份平衡及提升生物氣體產量。

  • 資源回收、轉廢為能

「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每日將回收最高達50公噸的廚餘,有助於保留珍貴的堆填區空間並減少堆填氣體包括甲烷在堆填區產生。由於廚餘、污泥作共厭氧消化過程中會產生生物氣體,經回收後用以產生電力供污水處理廠使用。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示意圖

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示意圖

    把大埔工業邨的廚餘運送至鄰近的廚餘預處理設施轉廢為能,而不是棄置於堆填區,不但有助於保留堆填區空間,同時亦大幅減少進出大埔區的垃圾車數目及其車程。

    以每日運送50公噸廚餘到廚餘預處理設施為例,垃圾車每日的車程可減少360公里(棄置到新界東北堆填區)或160公里(棄置到沙田廢物轉運站)。縮短廚餘運送車程有助於減少垃圾車的燃料使用,從而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據我們的初步估計,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於每年額外種植2521至5673棵的樹木*。

 

 
「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的涵蓋範圍

    作為「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的組成部分,廚餘預處理設施的運作需要配合試驗計劃的進度,以測試廚餘和污泥的混合比例以及不同操作參數。

 

廚餘預處理設施涵蓋範圍示意圖

廚餘預處理設施涵蓋範圍示意圖

    在運作初期2至3年,我們將主要利用從大埔工業邨內食品工廠收集的廚餘進行試驗,預計每日可處理20至30公噸廚餘,以調試廚餘和污泥混合比例及其他操作參數。在這個階段,我們會與所有參加者保持溝通,在營運2年後檢討有關運作。

具代表性的工商廚餘

具代表性的工商廚餘

典型的廚餘收集車輛

典型的廚餘收集車輛

    在「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後期,廚餘預處理設施的廚餘收集範圍將會逐漸擴展至大埔區內其他地點的工商業機構,而廚餘處理量亦將逐步提升至最高每日40至50公噸。

* 註解
(1)假設每日需要大型密封缸車10次來回架次。
(2)能源消耗數據参考機電工程署的能源消耗指標(運輸工具類別)主組別 6–貨車–重型;
(3)温室氣體排放参考《香港建築物(商業、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除的核算和報告指引 (2010年版)》。

 

返回頁首 上一頁